一尾海鱼从浮游浅底,到遨游深海,正是山东海洋渔业正在悄然发生的华丽转身。看似简单的空间转变,却是在技术、金融、模式创新推动下的一场海洋渔业养殖革命,“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也让山东“蓝色粮仓”更加安全、充盈。
在烟台南隍城岛东部海域,水深超过30米,海水流速是近岸的4倍,这里为鱼类提供了丰富的自然饵料和清洁的生长环境。
10月27号, “经海001号”网箱,迎来了投入使用后的首次提网。
“经海001号”今年6月投入使用,这个巨大的网箱长68米,宽68米,可以容纳海水7万立方米,一次可以养鱼1000吨,先进的智能化应用场景可以为深海养殖提供保姆式服务,是我国发展深远海养殖的重要一步。
烟台中集蓝海洋科技总经理助理张家瑜介绍:
“网箱能抵抗12到14级的台风,配备了自动投饵系统,自动清网系统以及智能监测系统,大家听过人脸识别,我们这里有鱼脸识别,我们通过雷达和双目扫射系统,可以能够告诉你鱼的体长体重,还有每条鱼的独特的面部特征。”
渔业养殖从岸边、近海走向深远海是渔民心中实实在在的需求。南隍城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盛平介绍,近海养殖海黑鱼需要三年,周期长、风险高,如今通过“大渔带小渔”的合作养殖协议,只需为大网箱养殖鱼苗,周期缩短、成本降低,收入明显增加,“经海001号”这样的海洋牧场也成为当地致富增收的新引擎。
“ 2018年我们劳动人口人均(年收入),应该在12万左右,到了2020年年,我们在统计的时候应该在18万左右了。”
为传统渔业插上高端装备的翅膀,去年开始,烟台市启动实施海洋牧场“百箱计划”,计划在全国可开发利用海域投放100个深远海智能网箱,开创出国内“陆、海、岛”一体化深远海养殖产业的新模式,并配备了100亿元的政府引导基金。
近年来,山东省锚定鱼类工业化养殖,率先研发建造出一系列深远海养殖装备,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掀起我国海水养殖产业的发展的新浪潮,让“蓝色粮仓”更加安全、充盈。目前,山东建成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54个,占全国的40%。山东省海洋食品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占比均超过全国1/3,海洋食品骨干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保持国内先进。
记者:于慧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