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环境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包头市昆区钢铁大街第三小学一、问题的提出21世纪是以信息化为主要标志的新时代,在信息化时代里,知识数量成倍数增长,知识的流动性不断增强,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整个人类生活在不断涌进的“信息”海洋中。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作为现代科技革命的基础和核心,已渗透社会的各个领域,影响和改革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以及思维方式,在教育领域里引发着一场深刻的变革,使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的地位正在被削弱,学习者的主体地位被充分体现,而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辅助工具以及强大的认知工具,为学习者创造了形象生动的真实空间的模拟,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将会取代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不同的学习方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代人的基础学力。因此,21世纪是现代教育技术竞争的世纪,更是青少年学习方式、学习能力竞争的世纪,它呼唤着信息网络环境下新的学习方式构建。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我校申报的《信息技术环境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于2009被立项为内蒙古自治区基础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子课题。通过此项研究,所要达到的目的是:建立校园信息网络系统,营造全新的信息化育人环境;培养具有信息素养的新型教师队伍;寻求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经验和管理机制;优化学生的学习资源,提高学习资源的利用率,从而促进学校整体的教育质量、科研水平与办学效益大幅度提高。

三、理论依据1.有关概念界定:信息技术:指人们获取、存储、传递、分析、处理信息的各种技术。自主学习:是元认知监控的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的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我们把“自主学习”理解为: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做到“能学”;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做到“想学”;掌握一定的思考方法和学习策略,做到“会学”;培养学习的意志品质,做到“坚持学”。2.理论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对此我们作如下理解:其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学习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与自主学习所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在自主过程中获取知识的规律和研究的方法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自主学习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有益实践;其二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这与自主学习主张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过程重点引导者、帮助者、组织者、促进者相吻合。其三,建构主义提倡“情境”,多媒体技术与网络的特性与功能也有利于情境的创设,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得已实现的物质基础,这也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近年来逐渐引起人们广泛注意的重要因素。

3.政策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这些理论和新课改的相关精神,给课题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四、课题研究的方法文献资料法、行动研究法、个案分析法、经验总结法。五、课题研究的实施(一)准备阶段的主要工作1.确定实验对象在这一阶段,我们初步确立的实验教师分别是我校语文、数学、英语教师:**娜、刘晗、浦江、高慧霞进行信息技术环境下培养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实验研究,康美霞、杨萌进行信息技术环境下培养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实验研究,冯涛、季新茹、王娅妮进行信息技术环境下培养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实验研究。这些教师都是教学认真、业务能力强的教学骨干。其中获区级学科带头人一人;区级教学能手、内蒙青功赛一等奖两人;包头市、昆区级青功赛一等奖三人;区级电教优质课一等奖一人。确定的实验班级是语文学科:五年一班、五年三班、二年六班;数学:二年一班、五年三班;英语:三年六班、四年一班、五年四班这样分学科分阶段的实验,可以为课题研究提供丰富的实验资料。

2.采用实验措施为了确保实验的有效开展,实验初期组织实验教师制订了详细的课题研究方案和计划。(1)每位教师每天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努力搜寻和发掘教材中可以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进行教学,勤于将自己从课题研究中获得的教学理念转化作教学行为,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修正、再实践,逐步积累经验。然后从中选取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记录和反思,以便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每周五组织课题学习,由电教课题组老师学习“信息技术小学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课题研究的实验方案、如何制作PPT、《教育信息化理论与实践模式》、《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等理论知识。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求教师进行自学,学习相关理论书籍,学习信息技术的应用,摘录对课题研究有借鉴和指导作用的理论知识,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做好资料的收集和存档工作。(3)每月召开一次实验教师研讨会议,请教师将自己的实验情况进行汇报和展示,交流实验中的体会、反思,解决实验中的困惑,介绍自己是如何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征询大家的建议,以便进一步修改和充实自己的设想,更好的进行教学实践。并将在上次研讨活动中的设计进行修改后,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实践,观察和记录实验的效果,以及学生的反映情况,并及时的将自己的感受进行反思,同其他教师进行商讨,可以随时改进和调整自己的设计。

同时在个人实验阶段,也提倡教师们相互间参与课堂实践过程,便于大家在下次的汇报交流中更有内容可讲,避免空洞漫无目标。(4)每月对典型学生学习状况进行跟踪分析,进行个案记录,从中寻找课题研究进展的突破口。(5)每学期至少进行一次课堂教学观摩,集中的展示教师的课堂教学,反映教师实验研究的成果。通过说课、评课、反思、交流,进一步调整实验思路,以便进行反思后的再实践活动。3.实验资料的准备为了留有第一手的实验资料,实验初期,我们就共同商定了实验资料的范围有:(1)有关实验研究的精彩片段、反思及评价;(2)有关实验的论文;(3)学生日记、手抄报、学具等;(4)课题个案记录表,每月两张;(5)教师研究中的困惑及问题的解决,每学期一张;(6)课题学习资料一览表,每学期一张;(7)课题实施情况记载表;(8)学困个案追踪反馈表,每人每月2(9)课题研究教师获奖和学生获奖复印件;(10)实验教师的成长手册每学期一本。(11)收集自己的一些创新性实验材料4.实验的后勤保障(1)学校重视,规范管理,营造实验的良好氛围。为了确保实验的实效性,加强实验研究的管理力度。我们建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教研人员、教导主任和实验教师为课题成员,明确提出了关于实验老师和学生的具体培养目标及实验的原则。

在实验过程中,校长、教导主任全员参与活动过程。在实验中期,完善了我校的教科研制度、电化教育管理制度等,使实验有序进行。要求教师每学期有课题计划和总结,有教案或案例片段,有学生的实践作业。学校还尽其所能, 增强了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在经费极其紧张的情况下,让实验教师外出学习, 购买课题实验所需的教具、书籍或物品等,为课题实施创设方便条件。 尤其像信息技术不同于其他课题,它需要更多的影像资料,所以,为了便于教师 资料查询,扩大教师的视野,学校配备了17 套多媒体设备,各办公室都配置了电脑, 便利教师上网查资料,为教师开展课题研究活动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购买了照相机、 摄像机、刻录机及相当数量的教学软件、光盘、投影片、录像带、录音带等,现在又 正在安装白板,这一切都充实了教育教学资源库。 我们还以实验教师为主,成立了电教课题组,主要负责全校的信息技术培训,课 件制作,网页管理等,进一步督促实验教师进行课题实施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改进 教学,提高教师的综合业务素质。 (二)实验阶段的主要工作1.加强培训,更新观念,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为了能使实验顺利进行,我校加大了对教师的培训力度,除了定期进行理论学习 外,还聘请信息技术水平高的教师对实验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选派实验教师参加 由内蒙古电教馆承担的自治区基础教育学科 “十一五”规划课题《信息技术与中小 学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的初、中期培训。

另外,我们也观摩了各级各类的课堂教学 比赛、案例研讨等活动。 2.共同探讨,不断反思,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 在课题实验的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定期开放研讨课、示范课。参加实验的老师每 人每学期至少上使用一次信息技术公开课.并且,参加课后研讨活动,对存在问题, 实验教师共同交流、共同探究,经过听课----评课----指导----到再听课----再评课 ----再指导的反复运作,实验教师终于从反复的操作过程中感悟到,当信息技术与其 它学科整合,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辅助课堂教学时,不仅优化了教学效果,提高了课堂 教学容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更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实验中,我们课题组的全体教师,把我们的假设和构想,经过多次的实践—— 总结——再实践——再总结,基本上形成了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类型,主 要有: (1)利用信息技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2)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形成自主学习心向; (3)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自主探索空间。促成自主学习; (4)利用信息技术着力学法指导,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5)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自主参与课堂学习。 例如:季新茹老师在讲授《圆明园的毁灭》时,就将八国联军对中国的瓜分的示 意图和视频资料制成了课件,让学生很直观的对所学知识有所了解,取得了很好的教 学效果。

王娅妮老师在讲授《詹天佑》一课时,制作了教学课件。在制作时就留下了两张 空白的幻灯片,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自己来展示在网络上找寻的相关资料,一节课下来 收效很好。 我在讲授《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时,从网络上下载很多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在上 课时给学生播放,当王熙凤出场的场面一幕一幕再现时,学生对王熙凤的穿戴、语言、性格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学生还带来了自己搜集的相关资料,主动对王熙凤这个人物 进行分析,更深入的理解了文本。 刘晗在讲授英语四年级课文Countries 时,从网络上下载了许多关于英国,美国 以及中国的相关名胜古迹的图片,帮助学生通过图片直观感知各国的风景,还从网络 上下载了于中国许多城市的视频,可以让学生从学习英国联系到其他国家的学习,让 学生在感知中可以得到自主学习的机会。 高慧霞在讲授This nicegirl 时,自己制作了一些关于人物特点的图片, 让动态的图片做出一些相关的表情,学生可以直观观察到图片中的表情然后联系到相 关的单词,从而引入本课重点词语。 康美霞老师在讲《长方形面积计算》这节课时,先用课件出示两个图形,让学生 想办法比较它们的面积大小。有的学生用“割补法”把两个图形重合起来比较,有的 学生用1 平方米的单位进行测量。

在肯定了学生们积极想方法、开动脑筋的同时,康 老师又提出新问题:“要想知道天安门广场的面积、中国土地的面积还能用这样的方 法吗?”学生们领悟到这种方法太麻烦,也不实际。那么,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求图 形的面积呢?疑问萌发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他们跃跃欲试,开始探求新知识。整堂课 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学得兴趣盎然,不仅掌握了知识,还激发了他们的求 3.提出了“信息技术环境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经过两年的实验,我们总结出了“信息技术环境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 式是“创设情境——主动质疑——自主学习—师生互动—汇报交流” ,改变了传统 课堂教学的“复习新授练习小结作业”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 第一环节是创设情境,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形象逼真、色彩鲜明的画面、动画、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