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成都讯(黄照 余霞)“癞蛤蟆”的学名叫蟾蜍,人人见了它都恶心。可四川崇州市羊马镇青年农民赵谦却“爱”上了它——因为他从蟾蜍身上探到了“宝”,靠养殖蟾蜍圆了自己的创业梦,年收入40余万元,并带领“徒弟们”走上了致富路。

蟾酥骗局_蟾酥致幻_致富经  蟾酥

今年28岁的赵谦长得英俊帅气,干净利落,见了他怎么也不敢相信他是一个爱与“癞蛤蟆”打交道的人。赵谦自打高中毕业后,就一心想在家乡干出一番事业来。2009年的一天,他突然从网上看到了一条信息——蟾衣是一种名贵药材,可治疗各种病毒性疾病、恶性肿瘤,价格昂贵,货源紧缺。顿时,他仿佛发现了宝藏,高兴地蹦了起来。

蟾酥骗局_致富经  蟾酥_蟾酥致幻

然而,在高兴之余,赵谦又犯起愁来:经过多方打听和网上查询,本地根本没有专业的养殖场,种苗从哪里引进?技术到哪里去学?经过深思熟虑,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到田间野捕捉蟾蜍,自养自繁,慢慢探索。

蟾酥致幻_致富经  蟾酥_蟾酥骗局

说干就干,赵谦在崇州市羊马镇,把十来亩地用隔离网圈了起来,建起了饲养池,搭了间小屋。从此,赵谦就吃住在了养殖场,经过努力,他捕捉到了数千只蟾蜍。为掌握蟾蜍的饲养技术,他从蟾蜍的生活习性到繁殖、从环境条件到蟾衣收取等,都细心观察,认真摸索,大胆实践。功夫不负有心人,赵谦第一批养殖的3000多只蟾蜍成功了,头三个月生产的1.2万张蟾衣卖了8000多元。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许谦已形成年销售蟾衣10多万张的养殖规模,年利润40余万元。经过8年的养殖,赵谦对蟾蜍养殖技术已相当专业。他说,蟾蜍系水陆两栖动物,日常吃昆虫和蚯蚓,白天躲在阴凉处,晚上出来活动。进入10月,蟾蜍就不吃不喝开始冬眠。

蟾蜍的养殖效益主要来自蟾衣和蟾酥。每年的5月至11月,蟾蜍一般每月会自然脱衣一次,但蟾衣往往被蟾蜍自己吃掉,因此,需要人工在蟾蜍自然脱衣前采集。经过8年的努力,赵谦掌握了一整套蟾蜍取衣和蟾酥提取技术。人工取蟾衣时间都在晚上10点至凌晨4点,一只蟾蜍寿命8到10年,一般每年脱皮四五次。虽然他熟练掌握了采集蟾衣的技术,但养殖场内还是有50%左右的蟾蜍很难取到蟾衣。现在一些养殖场为了提高蟾衣的产量,使用所谓的“脱皮素”,可以使蟾蜍8-10天就脱一次皮。他认为,这些药物虽然能促使蟾蜍脱皮,但利用药物引起蟾蜍的非正常脱皮会影响蟾衣药效,他坚决不使用。另外,为保证蟾衣的数量,赵谦养的蟾蜍一年最多只取两次蟾酥。

如今,谈起蟾蜍养殖,赵谦显得特别轻松,他说:“养殖蟾蜍其实很简单,喂养不用饲料,全靠蟾蜍捕捉昆虫,拉上几只荧光灯,蟾蜍的饲料就从“大自然”中解决了;至于销售更不成问题,通过药厂和网上就可销售,产品供不应求。 赵谦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到,由于蟾蜍养殖投资不是太大、见效快,又能保护生态环境,今年已扩大规模养殖达到10多万只,希望得到上级领导及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他将用自己这几年的养殖经验带动周边群众共同走上致富路。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