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化道路的发展,全球多数国家都遭受过物种入侵,因为外来物种往往缺乏天敌,它们在全新的环境下生活得顺风顺水,毫无保留地快速繁衍,占领原生物种的生活空间,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破坏。
我国领土面积辽阔,周边还有许多邻国,自然避免不了一些外来物种侵入。相比于其他国家,我国虽然也会为物种入侵而感到头疼,但能够让我们真正记住的外来物种却不多,这是因为不少外来物种,来到中国以后,它们的处境却有些“惨”,笋壳鱼便是其中之一。
外来物种笋壳鱼
可别认错了,笋壳鱼确实是外来物种
笋壳鱼是虾虎鱼家族中的一员,多数的虾虎鱼体型都相对较小,即便是成年以后也很难超过半斤,但笋壳鱼却是个例外。如果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满足时,成年以后体型最大可达10公斤。
捕捞上岸的笋壳鱼
笋壳鱼属于塘鳢科鱼种,学名为尖塘鳢,原产于东南亚各国及澳洲大陆,是较名贵的淡水鱼种。笋壳鱼前端略呈圆柱形而后部稍扁,颇似竹笋,特别是被捉以后会张开嘴、仰起头,两扇鱼鳍张开,笋的形象呼之欲出。从外形来看,笋壳鱼和中国原有的土布鱼、老头鱼、沙虎鱼等等鱼种外观相似。如果不仔细观察是很难去分辨的。
在不少人的眼中,笋壳鱼属于中国的原生鱼种,其主要原因是难以分辨的外表以及笋壳鱼未造成损害,但我们依然不能小觑任何一种外来物种,毕竟它们在自然界中,除了人类以外并没有其他的天敌。
笋壳鱼能力到底有多强,可以遍布全世界
野生的笋壳鱼
笋壳鱼在全球范围内均有分布,面对不同的生活环境都能够存活并且繁衍,同时作为虾虎鱼种群中的名贵鱼种,它究竟有什么特殊之处呢?
笋壳鱼的适应能力。笋壳鱼是暖水性鱼种,适宜的温度在16℃到35℃时,它们的生长发育最为稳定,但它们畏惧寒冷怕低温,当温度低于11℃时,笋壳鱼会出现死亡的情况。此外,笋壳鱼有着较强的耐氧能力,即便在一些低氧环境中也可以正常存活。
笋壳鱼的习性能力。笋壳鱼是典型的底栖穴居性鱼种,但它们却不善于游泳,没法像其他淡水鱼种那样快速且长距离游泳。大笋壳鱼有着“钻泥”的能力,可以钻进1深的泥土中藏身,最高可以达到10小时。
笋壳鱼的鱼头
笋壳鱼的进食习性。笋壳鱼是杂食性鱼种,它们以水体中的各种小鱼、小虾、甲壳类、软体动物、水产昆虫以及昆虫幼体为食。因为笋壳鱼不是游泳高手,它们往往藏身在水底中,等待食物经过时再将其一口吞食,同时还具备较强的耐饥饿能力。
俗话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笋壳鱼虽然不耐低温,但到了中国以后,只在中国的局部地区分布。笋壳鱼的耐氧和耐饥能力,变相地为笋壳鱼提供了生活保障,这也让笋壳鱼继续地在中国生活下去。
笋壳鱼为何会来到中国呢?
在地球这个庞大的生态系统当中,要想实现远距离的迁移是比较困难的,直到人类的出现才打破了这个自然法则。不少物种因为某种原因不得已离开自己的家乡,漂洋过海来到其他国家。
1999年,笋壳鱼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从东南亚引进,在广东省试养成功。加上笋壳鱼符合珠三角地区对鲜的追求,很快作为特色品种推广。不过,当时发生了一些“意外”:由于早期养殖经验不足,广东台风多,一度导致笋壳鱼大量逃逸后成为“野生”,甚至入侵珠江水域。这也是笋壳鱼最初的故事。
比起其他种类的虾虎鱼,笋壳鱼的繁殖速度更快以及体型更大。它和我们常见的鲫鱼、鲤鱼和草鱼等淡水鱼种一样,既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同时也有较强的经济价值。
清蒸笋壳鱼
一只笋壳鱼平均1000g含有将近178g的蛋白质,蛋白质含量相当于牛奶的5倍。这些蛋白质几乎包含了人体所需的十八种氨基酸,有着优秀的保健作用,非常适合老人和小孩食用。具有益气补虚、养颜美肤、提高记忆力等食用价值。
笋壳鱼的吃法也非常讲究:首先用筷子插入背鳍根部,向鱼头的方向平行划去,取出背鳍,然后剔除腹鳍和胸鳍,取食鱼身之肉,最后夹住脊骨,然后从左、右、中三处吸吮脸颊嫩肉。如此几步,最能干净利落地“解决”一条笋壳鱼。
捕捞笋壳鱼现场
“外来户”笋壳鱼在中国处境并不是那么“威风”
笋壳鱼没有像其他外来物种威胁到本地生物,并且在来到中国的这几十年间,没有泛滥成灾,反而如今还要依靠人工养殖才能继续繁衍生息,这背后是有什么原因呢?
人工养殖的笋壳鱼
存有天敌。在我国淡水环境当中,存在一些肉食性鱼种,它以淡水中的鱼种为食,笋壳鱼自然也在它们的菜谱当中,即便是远道而来的笋壳鱼,在中国仍有天敌。也正是因为这些天敌的存在,笋壳鱼的繁衍也得到了一定的控制。
食物匮乏。从笋壳鱼的习性来看,笋壳鱼不善于捕食,智慧静待食物经过时将其捕食,加上能被笋壳鱼捕食的鱼种少之又少,这样一来也变相地抑制了它们的繁衍。
人为捕捞。面对笋壳鱼这种肉质鲜美且营养丰富的鱼种,多数人难以抵抗。加上近年来生活环境的改变,适合笋壳鱼生存的空间遭到了压缩,若没有人为培育养殖,笋壳鱼很有可能已经遭遇了灭顶之灾。
物种侵入的确让人头痛,笋壳鱼来到中国后,因为自身原因,并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入侵,但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对于物种入侵始终要有警惕之心。除了笋壳鱼以外,还有一些外来物种在我们国家生活的风生水起,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参考文献:
[1]邓海燕,李本旺,李希国,张端秀,林强.华南地区笋壳鱼病害防治技术[J].黑龙江水产,2021,40(03):51-54.
[2]罗茵.名优种企的发展之路[J].海洋与渔业,2020(08):34-35.
[3]李春枝,卢伟华,黄永强,李本旺,麦耀宝,陈智光.东莞市笋壳鱼产业现状及养殖前景分析[J].海洋与渔业,2018(07):93-94.
[4]罗茵.提质升级 擦亮东莞笋壳鱼品牌[J].海洋与渔业,2018(07):24.
(文章中所有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