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强化农民增收举措,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出更细化的要求,为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指明了方向和路径。推进兵团乡村全面振兴,就要学习运用好“千万工程”经验,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为重点,建设宜居宜业和美连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兵团实践不断取得新进展。
着力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乡村要振兴,产业须先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就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着力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
一是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一方面,聚力提高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守牢粮食安全底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能力,更好发挥兵团农业优势。另一方面,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发挥自身优势,围绕“土特产”发展特色产业,积极打造“一团一业”“一连一品”特色优势产业体系,促进特色产业由“小特产”升级为“大产业”,让职工群众参与分享特色产业“红利”。二是以城镇为依托,搭建产业发展平台,畅通城乡各类要素循环。鼓励支持人才、资金、技术等各类要素更多向团场、连队集聚,让团场、连队成为吸引企业入驻、各类人才创业、就业的“热土”,激活产业发展活力。三是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向广度深度进军,通过全产业链拓展产业增值增效空间,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让职工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富起来。以特色优质农产品为基础,大力发展连队经济。鼓励连队发展农产品分级初选、仓储、预冷等初加工产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实现职工群众就地就近就业;以团场城镇为依托,引进深加工项目,依靠科技创新提升农产品价值,提升农产品价值链,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不断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探索农业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深度拓展农业、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拓展职工群众就业增收空间;不断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拓展利益链。鼓励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发挥合作社联农带农作用,与龙头企业、基地、职工群众形成利益共享机制,保障职工群众参与利益分享,实现长效收益。四是培育和壮大农产品品牌,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加强品牌建设理念引导,宣传典型案例,营造品牌建设氛围;不断夯实农产品品牌培育基础,加快实施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培育壮大品牌主体、加快品牌标准制定;鼓励支持农产品营销业态的创新运用、提高品牌推广与传播能力、讲好品牌故事,不断提升品牌营销能力;不断加强农产品质量认证与溯源的数字化管理服务水平,提升品牌管理服务能力。打造一批立得住、叫得响、信得过的兵团农业品牌,提升兵团农产品价值和品牌影响力。
着力提升乡村建设水平
乡村建设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只有营造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才能让职工群众有充足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就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提升乡村建设水平。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久久为功,一张蓝图绘到底。要加强组织领导,压实领导责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强化系统观念、坚持规划引领,根据团场、连队定位定向与职工群众所需所盼,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以钉钉子精神推动各项建设任务顺利完成,循序渐进、精准推进宜居宜业和美连队建设。二是坚持生态优先,打造整洁有序、美丽宜居连队。一方面,以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深入推进“垃圾革命”“污水革命”“厕所革命”,持续开展以“五清三化一改”为重点的连队清洁行动并建立连队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因地制宜,加强连队风貌引导,不搞大拆大建,不搞千连一面,打造体现本地建筑风格和传统特色、融入兵团文化、民族团结和军垦元素并且能够传承兵团记忆的、独具兵团特色的连队风貌。另一方面,加强文明健康理念的宣传教育,增强职工群众生态环保意识,充分发挥职工群众主体作用,提升职工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履行生态卫士职能。三是坚持绿色发展,促进农业提质增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处理好生产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坚守发展与生态底线,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农业高效节水灌溉,实施农业生态系统修复,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严守绿色发展底线,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大技术创新的推广应用,做大做强农业绿色产业,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提升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实现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科技兴农的农业高质量发展。四是坚持人民至上、共建共享,狠抓一批职工群众可感可及的民生工程,不断满足职工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围绕职工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需求,持续推进连队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公共服务便利化,完善连队路、网、电、暖、气、物流、休闲娱乐文化活动场所等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结合数字化、智能化方式统筹公共文化活动、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等公共服务向连队覆盖、向职工群众延伸,织密公共服务保障网络,不断促进连队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提质升级,切实提升职工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着力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没有乡村的有效治理,就没有乡村的全面振兴。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就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一是加强连队精神文明建设,提振职工群众的“精气神”,为和美连队建设凝心铸魂。要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职工群众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促进团场、连队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丰富、创新职工群众喜闻乐见的、体现职工群众精神风貌和具有农耕趣味的精神文化活动,丰富职工群众精神生活;传承弘扬兵团精神和胡杨精神、老兵精神,并将其融入日常生活,发挥其浸润人心的作用,擦亮兵团人的精神底色。二是健全党组织引领下的“三治融合”,形成乡村善治,提升基层治理水平。一方面,坚持党建引领,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强化连队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用好传统治理资源和现代化治理手段,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提升连队组织优势和动员能力。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创新,坚持党的领导,做“实”基层治理,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推进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巩固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领导地位。另一方面,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三治”紧密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深化连队自治实践,激发职工群众有效自治模式,健全连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自治体系,提升职工群众“说事、议事、主事”能力,激发乡村治理内生动力与自我发展能力;突出法治引领,坚持法治宣传教育和法治治理相结合,不断增强职工群众法治思维意识,引导职工群众形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法治意识。强化法治保障,依法依规服务和管理连队各项事务,推进连队事务规范化、标准化和制度化治理,建设法治团场、连队;强化职工群众对道德规范和兵团精神的认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发挥连规民约、家规家训、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道德银行”、道德模范评选等作用,激发德治教化作用,提升职工群众自我净化和纠错能力,鼓励职工群众自愿参与公共事务。三是运用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数字化技术为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提供了精准、高效的新路径。要把数字信息技术运用到智慧党建、数字村务、信息公开、职工管理、电子政务、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提升乡村治理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杨怡,作者单位:一师阿拉尔市党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