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社会科学院自去年以来成立专门课题组,对广州营商环境相关问题开展专题研究、形成多项研究成果,为推动广州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湾区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改革提出多方面多向度的对策建议。
南都大数据研究院营商环境课题组持续关注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在改善营商环境方面所做的创新。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11月上旬,广州市社科院城市战略研究院和南都大数据研究院共同启动“2019年度营商环境改革创新案例”征集活动,向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城市征集2019年度优化营商环境创新案例,最终选出优胜案例10个、优秀案例5个。
52个案例申报,改革深入企业全生命周期
本次活动共收到52个候选案例,各部门今年的改革深入到企业全生命周期,涉及开办企业、纳税、获得信贷、获得水电、不动产登记、信用监管、企业注销、湾区融合等多个领域,其中税务、商事制度改革是“热门”领域,如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申报的“深化企业注销退出制度改革”案例,是首个在企业退出领域的申报案例,越秀区发展和改革局的探索信用修复“越秀模式”也是首次出现企业信用监管及修复领域的案例,这些首次出现的创新案例,足以证明各级政府部门在探索企业全生命周期改革的成效。
案例中还有不少是反映技术应用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的革新,如5G智慧服务大厅、V-Tax远程可视办税平台等。积极优化企业办事流程的案例在今年涌现,如国家税务总局广州市越秀区税务局申报的试点推行不动产登记缴税“一窗办”,“粤商通”涉企移动政务服务平台上线,是广东“数字政府”建设对营商环境各流程再造的关键应用。
多城积极自荐,广州申报案例数量最多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创新奖涌现一批服务湾区、推动湾区融合的案例。如深圳国际仲裁院申报的“提高港澳仲裁员比例,服务粤港澳大湾区法治化营商环境”,广州市政务服务中心琶洲分中心为粤港澳居民和企业提供政务服务等,表现出各级各部门积极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湾区视角推动营商环境改革。
正是因为在湾区背景下探索营商环境改革,今年的案例来自广东省级部门以及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等多个城市以及行政区。从地域分布来看,广州是申报案例最多的城市,不仅有广州市直各部门踊跃申报,广州11个行政区都大力推荐创新经验,同时深圳市各级各部门也申报多个案例,涉及国际仲裁、5G智慧化国际化行政服务大厅建设等。
由广州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省市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共同组成的评审团经过筛选、研讨,最终选出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城市营商环境改革创新优胜案例10个,优秀案例5个。
优胜奖
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政银合作,助力“专精特新”企业融资
创新政银合作模式,纾解中小(民营)企业融资痛点。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联手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推出总授信额度约450亿元的“专精特新”系列专属融资产品,面向“小升规”及培育企业、高成长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中小(民营)企业(统称“专精特新”企业),有“无抵押、低成本、快响应”的特点,可快速满足全省3万家“专精特新”企业多样化的融资需求。
评审意见:融资难问题一直是企业在营商环境建设方面最为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广东省工信厅创新政银合作模式,纾解中小(民营)企业融资痛点,聚焦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企业金融环境的改革做出了新的尝试。
广东省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粤商通”上线,1200万商事主体尝鲜“免证办”
“粤商通”是省政府依托“数字政府”集约化平台,整合政府各部门政务服务事项,面向全省1200万商事主体,建成融业务办理、政策推送、政企互动、企业中心为一体的综合移动政务服务平台,可实现涉企政务服务“一站式”“免证办”“营商通”。这也标志着广东“数字政府”服务企业、群众和公务员三个群体的移动应用体系全面建成,“数字政府”支撑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进一步释放。
评审意见:“粤商通”涉企移动政务服务平台是广东“数字政府”改革建设支撑营商环境优化和服务企业迈出的关键一步,是政府在服务企业、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断现代化的表现。
广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43条举措促营商环境2.0改革
在巩固提升1.0改革的基础上,广州市对标最高最好最优,市发改委今年3月制定出台《广州市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若干措施》,深入实施营商环境2.0改革。《若干措施》聚焦企业和群众最关切的环节,共提出43条任务举措,可概括为“打造1个全国领先的‘智慧政务’平台,争创2个走在前列的国家级试点示范区域(黄埔、南沙),推进10大重点领域营商环境攻坚工程”。
评审意见:广州市深入实施营商环境2.0改革,是地方政府改革持续化、稳定化和理性化的重要代表,体现了改革之前沿,营商环境之行动力。
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广州供电局有限公司创新“临电共享租赁”,减轻企业负担
临电共享租赁,是指客户可自行选择有资质服务商,由服务商负责建设和运维临时供电设施,再以租赁形式向客户提供临时供电服务。临电租赁服务稳定可靠、管理规范,大大缩短了施工接电时间,节省了客户的用电成本,并且能够促进电力设备的循环利用,减少资源浪费,十分契合当下绿色发展的理念。
评审意见:广州市供电局推出的“临电共享租赁”服务,进一步精简环节、优化工期、降低成本、提升服务,符合国家对绿色发展的要求,改变了过去临电业务办理环节多、接电成本高的状况,同时免去了设备运维的后顾之忧,让客户省钱又省事,具有进步意义。
深圳国际仲裁院提高港澳仲裁员比例,服务湾区法治营商环境
深圳国际仲裁院境外和港澳仲裁员比例在提升,结构进一步国际化,890名仲裁员中,147名仲裁员来自港澳地区,占比超过15%,远超国内其他仲裁机构,成为其立足粤港澳大湾区、持续完善全国地域布局、加大粤港澳合作力度、强化港澳因素的关键所在。目前,深圳国际仲裁院仲裁员来源地增加至76个国家和地区,基本覆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评审意见:仲裁员结构的进一步国际化,有利于共建国际商事争端解决机制,促进“一带一路”营商环境建设,体现了营商环境与国际化的接轨。
国家税务总局珠海市横琴新区税务局开发V-Tax远程可视平台,跨境办税“一次不用跑”
今年4月国家税务总局广东省税务局办税事项“一次不用跑”横琴新区试点正式启动。7大类共326项涉税事项列入首批“一次不用跑”清单,通过V-Tax远程可视办税平台,澳门企业也能足不出户纳税。截至目前,纳税人通过电子税务局、V-Tax远程可视自助办税平台办理“一次不用跑”清单业务近70万宗。
评审意见:以电子税务局和V-Tax远程可视自助办税系统的深度融合为发力点,为纳税人提供智能辅导服务,纳税人网上办理业务过程中遇到问题需寻求帮助时,可与办税服务厅后台人员“面对面”交流,提高了办税效率,且成果丰硕。
东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商事登记“银政通”,注册开户需求全打通
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推出商事登记“银政通”服务,与其合作的银行机构网点可线上免费代办企业、个体工商户登记申请,联合发放具有金融服务功能的电子营业执照,实现企业开办和金融服务便利化深度融合。东莞“银政通”企业开办全流程智能服务一体机投放到四大银行网点和各街镇,拓宽企业开办应用场景。
评审意见:首创“银政合作”之成功典范,惠民便企“最后一公里”。一体机作为东莞又一项原创性改革举措,取得了简化企业开办流程、减低企业申办难度、增设“政务服务窗口”、压缩企业开办时间、破解初创企业融资难题等成效。
广州市海珠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专窗专员专集专栏,建大湾区政务服务中心
2019年2月1日,广州市政务服务中心琶洲分中心正式加挂“粤港澳大湾区广州琶洲政务服务中心”牌子,成为全省首家为粤港澳居民和企业提供服务的大湾区政务服务中心。中心首创“四专”(办事有“专窗”、服务有“专员”、政策获取有“专集”、信息公开有“专栏”)模式,为港澳投资人士提供个性化服务。
评审意见:开创粤港澳大湾区一站式政务平台,极具个性化、专业化的服务,展现了营商服务跨区域拓展的趋势。
广州市黄埔区 广州开发区政策研究室、广州市黄埔区政务服务中心全省首设政策兑现窗口,打通“最后一公里”
广州开发区以制度创新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设立政策兑现部门,统筹全区政策兑现工作;并在全省首设政策兑现窗口,变多口受理为一窗通办;对区内各项政策细则、各部门兑现流程整合为统一标准的流程步骤,实现兑现效率大提速;规定全流程办理时限最长不超过34个工作日;专门建立“政策兑现服务信息系统”网站,公开所有优惠政策的申办条件、申办程序以及申办材料。
评审意见:思想有多远,决定了路径能走多远,作为广州营商环境最优秀的区域之一,而且能够坚持多年,广州开发区政研室功不可没。制度运行以来,通过真金白银帮助企业降低成本超200亿元,4000多家企业受益,限时办结率达到90%,是为企业分忧的进步之举,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获得感。
广州市南沙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商事登记智能确认
2019年4月,南沙在国内首创的商事登记确认制,以申请人实名认证、信用承诺为前提,实行企业名称、住所、经营范围自主申报,依托“人工智能+机器人”全程电子化登记系统,简化商事登记事项、申请材料、办理流程,实现商事登记从“人工核准”向“智能确认”转变。这是对现行商事登记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可最大限度还权于市场和市场主体,推进政府管理理念和模式转变。
评审意见:在商事登记全面落实的情况下,向前再迈出一步,积极探索商事登记确认制的新实践,是广东营商环境改革向纵深处发展,敢于探索、敢为人先、积极回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实践,体现了广东来自基层的充满活力的改革精神和气质。
优秀奖
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破解“注销难”,企业进退自如
广东省市场监管局持续推进开展优化企业简易注销试点工作,探索解决企业简易注销登记适用范围有限、公告时间过长等集中性问题。大力推进市场主体退出制度改革,支持未开业和无债务企业快速退出市场,探索失联、僵尸企业强制出清制度,实现从准入到退出全过程便利化。上线企业注销网上服务专区,通过统一规范社保、商务、市场监管、税务、海关等相关单位的注销流程、条件、时限以及材料等,实现企业办理多个部门注销业务“一网通办”。
评审意见:改革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企业简易注销登记适用范围有限、公告时间过长、不能再次申请等企业反映较为集中的问题,有利于保持市场活力。
国家税务总局广东省税务局
国家税务总局广州市税务局
“粤税通”上线,办税不用跑
2019年10月30日,“粤税通”广东省掌上税务局微信小程序在广州发布。“粤税通”依托微信平台建设,已开发人脸识别登录、主题办税、申报纳税、发票助手、社保税务和涉税查询等功能模块共112项,努力实现全省纳税人、缴费人轻松办理税费“一次不用跑”。
评审意见:办税便捷化是营商环境改善的重要指标。新一轮的营商环境建设以新信息技术为突破口,“粤税通”的运用和推广充分体现了这一轮营商环境建设的成果,必将对广东营商环境评估指标的改善做出重要贡献。
肇庆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
五个一,三级跳,不动产登记刷新速度
肇庆市不动产登记业务办理实现“一窗受理、一套材料、一网通办、一天办结、一次办成”的“五个一”,办理时长实现从30天、3—5天、1天的“三级跳”,探索出“互联网+不动产登记”的“12345”服务模式,实现了材料、环节、跑动次数、办理时间大大精简。
评审意见:肇庆近年来致力于打造“可复制”的数字政府模式,为广东经济欠发达地区树立数字政府建设的典范。肇庆不动产改革模式正是具备可复制推广的标志性成果之一,它通过数字化建设倒逼政府审批流程重塑再造,形成了可推广的营商环境建设和数字政府建设经验。
广州市越秀区发展和改革局
探索信用修复,越秀先行先试
2019年7月12日,广州市发展和改革委确立越秀区为广州市开展涉及严重失信行为的行政处罚信息信用修复和信用修复专题培训工作试点区。越秀区建立信用修复重点关注名单库,在全市首个组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专家库,并制定印发《越秀区行政处罚信息信用修复实施细则(暂行)》。同时,首创公益性与市场化相结合的培训形式,在越秀区政务服务中心开设了广东省第三个、广州市首个信用修复现场受理网点,指导企业现场办理并提供咨询服务。
评审意见:越秀区充分发挥基础优势,汇聚各方合力,创新工作方式,形成了信用修复“公益性与市场化结合、线上与线下同步受理”的“越秀模式”,为广州市建立和完善信用修复机制提供了“越秀经验”。
广州市自来水有限公司
“三零一优”有秘诀,“获得用水”在提速
广州市自来水有限公司从压时长、降成本、减环节、提升用水可靠性等方面持续优化“获得用水”业务,使用户申请用水实现:零门槛,程序更简,3个环节办结;零投资,用水更省,供水企业可全资建设;零跑路,服务更优,优享全程“零”跑、全城“零”跑;优时限,用时更短,无外线工程4个工作日可获得用水。
评审意见:基本公共服务是营商环境评价指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许多后发展国家相比,我国在水电基础设施方面有相当的优势。广州市自来水公司“三零一优”秘诀,提速获得用水,进一步改善基本公共服务的便捷化,堪称极给力的营商环境“助推器”,推动广州市在“获得用水”服务方面走在全国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