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的内容涵盖几乎所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国风一词来自《诗经》里的风部分。风者,风土之音,民俗歌谣之诗也。所谓国风,是各诸侯国统治地区的地方土乐、民间歌谣,这里的民俗歌谣之诗是相对于朝廷诗乐而言的。
“风”指的是《诗经》“风、雅、颂”中的“风”,又称《国风》,《诗经》共十五国风,主要是说的那时候各个诸侯国的风情、风俗。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墉、卫、王、郑、桧、齐、魏、唐、秦、豳、陈、曹的乐歌。诗经三百,仅“国风”就有一百六十首,从内容上说,大多数是民歌。
“风”本是乐曲的统称,在《诗经》的时代,诗和音乐是融合为一的,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诗在当时都是歌词。 15组国风并不是15个国家的乐曲,而是当时各地流行的乐曲,带有地方色彩。其作者大多是民间歌手,但是也有个别贵族。
那么,这些作品是如何汇集起来的呢?这就是“采风”。
古代称民间歌谣为"风",所以采集民歌的活动称为“采风”。“采风”是一个汉语词语,古指搜集民歌,语出自隋·王通《中说·问易》:“诸侯不贡诗,天子不采风,乐官不达雅,国史不明变,呜呼,斯则久矣,《诗》可以不续乎!”
采风出现的原因是由于统治集团与下层社会在空间上是分隔的,为政需要体察民情,而最适宜于表达人们感情的歌谣,自然是写照民情的好资料。因此统治者十分注重通过采录歌谣来了解民众情绪。
据学者认为周代即设有采诗制度。《汉书·食货志》载“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春秋公羊传》载“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根据一些相关的记载,也可以推断采诗制应该是存在的。
诗经中《国风》和《小雅》中的民歌应该是通过这种方式收集起来的。因为在古代言语不通,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只有通过官府大规模的,有目的的采集,那些遍布黄河,长江流域的民歌才能够汇集到王廷中来。而采诗的目的是为了使王者不出户而知天下。
当时“采”就是采集、收集、整理的意思。在我国古代,“采风”的含义主要是指采集民歌。民歌包括民谣、谚语。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的《周易》中就有产生于商代的民间谣谚。公元前五百多年时编写的《诗经》,其中《国风》的约大部分和《小雅》的小部分,就是周初到春秋中期的民歌,它们都是从民间采来的。再翻阅历史文集的时候,发现古代的诗词歌赋的文体形式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注明了采风。可见我国的采风活动起源很早,历史悠久。
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是华夏民族文艺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国风中的周代民歌以绚丽多彩的画面,反映了华夏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表达了他们对受剥削、受压迫的处境的不平和争取美好生活的信念,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