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一)主要实施单位

毕节市农业委员会为毕节市人民政府工作部门,与中共毕节市委农村工作委员会合署办公。内设14个职能机构,下设10个正科级事业单位,归口管理1个正县级、2个副县级部门。主要负责全市农业农村工作的组织领导及综合协调;承担完善农村经营管理体制的责任、指导全市农业生产;指导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承担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责任;依法开展有关农业生产资料行政许可及监督管理;负责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承担农业防灾减灾工作;管理农业和农村经济信息;指导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负责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指导农业资源区划和资源保护工作;负责农业生态和农村能源有关工作;协调农业各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等。

(二)参与企业

北京农信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02年,注册资本4134万元,是国内最早专门从事互联网+现代农业的民营企业。公司始终秉持“致力农业信息化,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核心理念,致力于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目前已成功创建中国农网、沃农、生活通、魅力城乡等多个服务品牌,为各类新型经营主体提供10亿次以上的信息服务;为全国多个省市提供并成功实施 “智慧农业”整体解决方案。

二、主要做法

(一)实施背景

2015年9月国务院颁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为充分发挥大数据在农业农村发展中的重要功能和巨大潜力,有力支撑和服务农业现代化。2015年10月26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提出,全面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分享经济,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2015年12月31日,农业部发布《关于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的实施意见》。

2015年11月11日至11月13日,中共贵州省委第十一届六次全会召开,贵州省委书记陈敏尔在会上表示,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坚持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主基调,深入推进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主战略,突出抓好“大数据”、“大扶贫”两大战略行动。

(二)建设内容

整合全市现有农业信息化资源,以农业大数据云计算为核心,围绕“互联网+农业生产”、“互联网+农业经营”、“互联网+农业管理”、“互联网+农业服务”的建设目标,运用互联网、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现代通信、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推进云计算、大数据、智能分析、移动互联网、分析预警、协同办公等信息技术在产前预测指导、产中过程管理、产后电商营销以及政府辅助决策中的应用。按照“1+3+4”农业大数据综合服务体系构架,重点建设 “种得好”、“卖得好”、“管得好”、“服务的好”四大服务系统。第一是以种得好为目标,建立“互联网+农业生产”管理体系,以节本增效为目的,主要包括农牧业物联网系统、粮食高产创建综合支撑服务系统;二是以卖得好为目标,建立“互联网+农业经营”管理体系,走精致高端农业路线,包括农特产品电商平台、休闲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土地经营权交易平台及土地众筹与订单农业电子商务平台;三是以管得好为目标,建设“互联网+农业管理”体系,包括投入品监管、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农业移动执法监管等系统;四是以服务好为目标,建立“互联网+农业服务”体系,包括 12316 综合信息服务中心、远程视频诊疗服务中心、新经营主体服务体系、资源综合指挥调度中心、农机调度等。

(三)解决的主要问题及方式

围绕当前农业发展趋势,结合我市农业现状,分析我市农业发展的难点,解剖我市农业发展的痛点,探索适合我市“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的最佳方式,为全省、全国“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可复制借鉴的发展模式。

在技术上将互联网、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现代通信、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7项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的各个环节,探索新时期新常态下运用电子商务、众筹、O2O等新型互联网思维、新模式新机制,紧紧抓住农业产业链、业态、涉农对象,对产前进行预测指导,对产中进行过程管理,对产后进行电商营销。按照涉农领域将农业、畜牧、农机、气象、水产、林业、扶贫等涉农相关领域与互联网进行深度融合。在组织上采用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农民受益的形式,政府组织调度,把相关企业引进来,建设企业、运营企业、生产加工企业分工协作,构建信息服务生态体系,让农民种得好、卖得好。在模式上按照PPP建设模式,由农信通科技有限公司先垫资建设,政府分期付款;后期按照“市场运作、政府指导、企业运行”的方式,完善管理模式,激活运营机制,强化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同时鼓励带动社会资金投入,提升政府资金使用与带动投资效率。在服务创新上,中心实行本地化实施运营,对提高当地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水平,促进农业产业化,快速转化农业科研成果,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广科学技术,扩大社会就业,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经验效果

(一)取得成效

按照“一基地三中心”的功能定位和建设目标,围绕全市农业生产、管理、服务、销售四个环节,积极开发和推广平台管理系统、大数据应用展示体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农产品及区域公共品牌产品展示销售等项目建设。现已完成“乌蒙山宝•毕节珍好”品牌运营馆、农业大数据体验中心、云计算机房等项目建设,软件平台搭建全面完工,设备调试、数据采集录入有序开展,全市首批10个集物联网、追溯、实景体验以及众筹、电商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部署工作有序推进,基本完成黔西县水西泰丰园等10个园区的部署,启动黔西县水西等地益农社建设。初步建立面向农业产业、管理、服务和农产品市场的大数据预测系统,实现面向农村、农业、农民及农业经营主体的大数据垂直应用,探索推进跨行业的农业内外部数据的管理、链接与整合。

(二)客观评价

毕节农业大数据中心自2016年4月初步建成起,已接待国家发展研究中心、农业部、省农委、省发改委以及江苏省淮安市、河南省许昌市、中信国安等二十多个单位及团体,他们均对中心的规划布局、建设思路和引领示范作用给予充分肯定。农业部相关领导参观后表示此项目应该积极申请“国家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毕节示范基地”;国家发展研究中心相关领导参观后说:“项目很震撼,在全国州市级类似项目中处于前列,项目可复制”。

中心还被列为2016年全省第二次项目观摩会和2016年全市项目观摩会观摩项目,受到省、市领导及与会代表的高度赞扬。

(三)建设意义

改变传统生产方式,推进物联网、精准农业、粮食高产创建、设施农业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推动毕节农业“种的好、养得好”。

变革农产品传统方营销式和经营组织方式,推进电子商务、众筹、O2O、农产品现货期货交易、智慧物流及农村互联网金融、农产品品牌打造等新的营销方法,推动毕节市农产品“卖得好”。

提升政府部门管理效率优化管理方式,推进云计算、大数据、智能分析、移动互联网、分析预警、协同办公等信息技术在政府监管、政府决策、政府指挥中的应用,实施移动监管、移动执法、协同高效管理,实现政府部门对农业“管得好”。

提升农民获取信息和现代科学技术技术的能力,推进信息进村入户、12316综合服务系统、农业科技云、现代农业社会服务体系的统筹发展与强化,实现对农民、农业“服务的好”。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