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贵阳7月5日讯(记者 吴佳潼)7月3-4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主办,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11省网信办共同协办的“共舞长江经济带——探访长江经济带区域协同生态发展之路”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分别走进贵州省赤水市,实地探访当地农户脱贫致富的经验故事。

图为赤水市凤凰村凤凰湿地公园。

2017年7月3-4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主办,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11省网信办共同协办的“共舞长江经济带——探访长江经济带区域协同生态发展之路”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分别走进贵州省赤水市。图为赤水市凤凰村凤凰湿地公园。中国网记者 吴佳潼 摄

打好“生态牌” 百姓脱贫致富

赤水市凤凰村地处赤水市天台镇境内中东部,位于贵州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地带,相对高差大。凤凰沟流域因人多地少,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低,加之过度开垦,地域生态被破坏,水土流失相对严重,涝旱灾害时有发生,群众生产生活困难。

“我们村地处山区,我家的60多块农田很分散,记得有一年雨水多,我家的田垮塌了60多处,基本上每块田都出现了垮塌的情况。”谈起曾经凤凰村的状况,47岁的凤凰村村民明方军是对中国网记者说。

说到凤凰村百姓的收入情况,“2010年凤凰村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仅3000多元,远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凤凰村天台镇镇长陈强告诉中国网记者。

为改善凤凰村百姓的生活现状,“凤凰村依托湿地公园,以发展旅游服务业为重点,“多元化”推进脱贫攻坚战略,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赤水市水务局局长王碧强向中国网记者介绍。凤凰村以改善生态环境为出发点,搭建凤凰村湿地公园,积极开发旅游业,致力于让百姓脱贫致富。

图为赤水市凤凰村凤凰湿地公园内的指示标,为游客指路。

2017年7月3-4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主办,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11省网信办共同协办的“共舞长江经济带——探访长江经济带区域协同生态发展之路”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分别走进贵州省赤水市。图为赤水市凤凰村凤凰湿地公园内的指示标,为游客指路。中国网记者 吴佳潼 摄

据了解,凤凰湿地公园是赤水市首个集旅游、休闲、赏景、体验于一体的湿地公园。湿地公园以凤凰湖为中心,园区内有生态湿地1080亩,水生植物和湖面景观260亩,花海600亩,桃李经果林220亩,并设有亲水平台、水车、栈道等各类景观和体验设施。

“凤凰湿地公园2014年开始建设,土地流转每亩1.5万元,百姓出资最多30多万,平均每户有十多万元。”凤凰湿地公园负责人曾令伦对中国网记者说。

“前几年,我把家里的13亩土地流转了,每亩地每年有800块的租金,后来村里变成了景区,来游玩的客人越来越多,我就在家里做起农家乐,现在每年都有十几万的收入,那是以前怎么都不敢想的。”凤凰村村民明方军向中国网记者谈起了自家的致富经。

图为赤水市凤凰村凤凰湿地公园内的景色。

2017年7月3-4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主办,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11省网信办共同协办的“共舞长江经济带——探访长江经济带区域协同生态发展之路”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分别走进贵州省赤水市。图为赤水市凤凰村凤凰湿地公园内的景色。中国网记者 吴佳潼 摄

据悉,和明方军一样靠发展农家乐致富的当地村民不在少数。在村庄变成景区的过程中,当地209户村民无一户搬迁。湿地公园正式开园后,带动了周边农户发展农家乐、乡村宾馆16家,日均接待游客300余人,凤凰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7240元增加到15000元以上,贫困户从100多户减少到14户。

“三年的时间,环境改善了,我们的腰包也鼓了,凤凰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明方军说。

图为赤水大瀑布。

2017年7月3-4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主办,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11省网信办共同协办的“共舞长江经济带——探访长江经济带区域协同生态发展之路”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分别走进贵州省赤水市。图为赤水大瀑布。中国网记者 吴佳潼 摄

“大瀑布”让贫困村变旅游胜地

赤水市两河口镇黎明村距城区40余公里,曾是赤水市最贫穷的山村之一。村民们大多靠传统种植、采摘竹笋挑到城里卖,或是靠伐竹到景区零售为生,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为生计,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

与贫穷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里的碧波青山,以及天然美景——赤水大瀑布。

据了解,赤水大瀑布位于丹霞地貌区,大瀑布高76米,宽80米,可与黄果树大瀑布媲美,比黄果树瀑布高8米、窄1米,是我国丹霞地貌上最大的瀑布,也是我国长江流域上最大的瀑布,被誉为“长江水系第一大瀑布”、“世界丹霞第一大瀑布”。

近年来,为了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赤水市积极开展旅游业,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让周边村民看到了商机,“2015年,依托大瀑布景区,黎明村在瀑布上游开发漂流项目——‘丹霞第一漂’,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漂流,村民根据各家特点开办农家乐和乡村旅社,让收入有了可观的改变。”黎明村党支书王廷科对中国网记者说。

此外,2016年,赤水旅发公司党委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制定了“党建+旅游+扶贫”计划,实施旅游兴农富民战略,投资1043万元,对黎明村漂流项目进行提档升级改造,完善旅游配套基础设施。“黎明村797名村民中有116名在景区从事安保、保洁、护林等工作,每个月能收入3000多元。” 王廷科说

旅游业的升级发展,精准扶贫计划的实施,让原本靠山吃山或外出务工的村民们,开始通过旅游脱贫。

“2016年全年,景区共接待游客2.3万人,门票纯收入超过100万。今年我们有信心超过200万!” 王廷科说。

图为赤水市复兴镇凯旋村转石奇观景区内的金钗石斛。

2017年7月3-4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主办,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11省网信办共同协办的“共舞长江经济带——探访长江经济带区域协同生态发展之路”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分别走进贵州省赤水市。图为赤水市复兴镇凯旋村转石奇观景区内的金钗石斛。中国网记者 吴佳潼 摄

石头上的“仙草” 百姓的“致富草”

复兴镇凯旋村位于复兴镇东南部,距赤水市区18公里,全村幅员面积1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037亩,辖7个村民组,有三大支柱产业:竹子园、旅游、石斛。自1997年以来,赤水坚持将发展金钗石斛作为打造生态农业、调整产业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突破口。

据了解,赤水金钗石斛被国际药用植物界称为“药界大熊猫”,因在垒砌的丹霞石堆中生长而被誉为“石头上的生命传奇”。

2015年7月,赤水市村民将500多亩石旮旯地栽种石斛,并依托相关公司将石斛种植基地打造成为转石奇观景区,成为赤水市首家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点。景区占地面积1000多亩,农民每年可获500元/亩的土地流转费。

图为复兴镇党委委员、组织委员、驻凯旋村干部陈庆峰接受中国网记者采访。

2017年7月3-4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主办,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11省网信办共同协办的“共舞长江经济带——探访长江经济带区域协同生态发展之路”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分别走进贵州省赤水市。图为复兴镇党委委员、组织委员、驻凯旋村干部陈庆峰接受中国网记者采访。中国网记者 吴佳潼 摄

不仅如此,凯旋村种植石斛面积达2000多亩,采用累石栽培技术。“种植石斛的大多为60多岁的村里女性,维护请当地老百姓,80元/天,每年大致要30-50天,这是百姓除土地流转费以外的第二笔收入。” 复兴镇党委委员、组织委员、驻凯旋村干部陈庆峰告诉中国网记者。

旅游业发展,带动了老百姓的发展,“复兴镇凯旋村从事旅游业700余人,各家做起了农家乐、餐饮、住宿等,收入可观。”陈庆峰说。

此外,石斛在市场上的售价也极为可观,“新鲜石斛售价达60元/斤,而干石斛、石斛花售价达到10元/克,每斤售价可达5000元。” 陈庆峰介绍到。

“我们正在为石斛申请‘国药准字’,推动石斛入药,那时石斛产业又会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陈庆峰说。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