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何稼霖与养鱼有缘,从此,他爱上了养鱼,痴上了养鱼,迷上了养鱼,养鱼成为昔日“新长征突击手”体现他人生价值的新事业。

在乌江从事了11年的网箱养鱼,何稼霖积累了丰富的养鱼经验。用他自己的话说,离开工厂下海,奔波了数年,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发展方向。

在乌江养鱼,何稼霖的鱼主要是销往成都、重庆。爱动脑筋的他在成都、重庆了解市场行情时,发现市民不太喜欢他们养的鱼,为什么呢?原来经济体制改革提速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市民对鱼类品质的选择也不断挑剔。市民由开始对网箱鱼“肉质细嫩”的评价改为了“肉质没嚼头”,放下锅里一煮就烂。同时,乌江河道网箱过多,两岸工厂排放物也较多,何稼霖的网箱鱼产量也有所降低。价格上不去,产量也上不去,怎么办?何稼霖心里想,必须找到新的养殖基地。

2009年,一次无意在电视上看到地处黔东南的三板溪水库风景如画,到处都是葱茏的植被。何稼霖想,三板溪一定是个养优质鱼的好地方。

不久,何稼霖就和几个乌江养鱼的同行来到了剑河,在剑河他找到了县招商和商务局局长潘盛华,潘盛华了解何稼霖一行人的来意后,立即向他们介绍了剑河县水域水质情况。潘盛华说,据农业水产部门资料表明,汇入三板溪库区的干流和支流沿线森林植被覆盖率60%以上,自然生态环境良好,沿岸工业布局稀疏,污染源较少,水质清新。经检测,符合I类水质标准。水域水质除磷含量略微富余,其他指标均符合GB11607-89渔业水质标准。

听了潘盛华的介绍,何稼霖和他的几个同行又到库区的几个点提取了水样,带回贵阳化验。化验结果令何稼霖非常满意,他知道三板溪的水质养出来的鱼一定是高品质的。于是,他下定决心,离开他养了11年鱼的乌江,带着妻子一起来到了剑河县南寨乡。

剑河县有关职能部门给何稼霖的帮助,令他十分感动,他选中水域后,就开始操作网箱安装事宜。听说需要电力用于饲料加工,县招商和商务局、农业和扶贫开发局和农机管理办公室就忙着与供电部门协商,电力线路马上就架起来了。

何稼霖对剑河县有关部门对他的帮助和支持一直啧啧称赞:“在剑河发展网箱养鱼,得到的帮助和支持是我下海以来从未享受过的待遇。除了帮助和支持,还是帮助和支持。”他的妻子当时还有想法,不想离开乌江。他对妻子说:有这样美丽的山,这样茂密的森林,这样优质的水,这样好的政府干部,谁想叫我离开这里都难啊!

剑河县有关部门对何稼霖帮助和支持的同时,也对何稼霖提出了一个要求,就是希望他带动当地农民群众也来养鱼,让因为修建水电站而被淹没了土地的农民找到新的出路。何稼霖爽快地答复:“感谢剑河县领导的帮助,带领群众致富我义不容辞!”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