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优质民办学校的反思与建议_引进民办学校的好处_引进民办优质学校经验材料

为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推进教育公平,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北京市教委充分发挥市级统筹作用,大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发展,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聚焦问题,突出工作重点。

市教委引导区教委梳理当前影响本地区质量提升的主要因素,以“一区一案”“一区一策”“一区一品”为抓手,聚集行政、科研、教研和农村教育研究会等各方面力量,结合实际,明确发展目标和任务,研究制定有针对性政策措施,推动北京市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不断提升。

二是统筹资源,扩大农村义务教育优质资源。

组织实施好高校支持附中附小、教科研支持中小学发展、民办教育机构参与学科教学改革、协助中小学引进外教等项目,项目经费增量继续向郊区倾斜,2018年,共新增郊区项目校34所。同时,加大对城市副中心支持,启动实施了31对 “手拉手”学校帮扶工作,制定完成了实施方案。

三是整合力量,推动建立农村质量提升支持体系。

借助高校力量开展农村质量提升,在部分农村寄宿制学校设立社工以及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撑服务体系研究三个项目研究。发挥农村中小学研究会作用,成立专家指导团队,从学科指导、专题研究、教师培养和宣传推广等方面,为全市农村学校提供全方位、沉浸式、诊断式服务,结合农村教育实际积极开展微课题研究,为农村教育质量提升提供专业支持。

四是关注薄弱环节,提升特殊群体保障水平。

加强留守儿童教育关爱,全面摸排全市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建立一生一档案,制定相应的教育关爱措施,借助社工专业力量,对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给予帮扶。依托首师大开展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服务体系研究,引导社工深入寄宿制学校开展个案心理辅导和学生课外活动资源的开发。

五是示范引领,总结提炼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

发挥现代教育报社的引导作用,系统总结、梳理和报道农村中小学办学经验与成果。以振兴乡村,着力提升农村地区教育教学质量为主题,推出“聚焦首都农村教育”系列专题报道,展现具有区域和学校特色的典型经验,实践做法。与此同时,市教委和农村中小学研究会开展走进农村中小学系列展示交流活动。

朝阳区

机制保障促农村校质量提升

步入21世纪,有两副重担摆在朝阳区教育人面前:一是“质的提升与量的扩张”的双重任务,二是城乡接合部优质资源相对不足与学校数量多且规模小的双重矛盾。如何挑起这两副重担,朝阳区教育人一手着力通过机制保障,一手努力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有效提升农村地区中小学校教育质量,成为朝阳教育的一大特色。

协同发展机制激发农村校活力

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和带动,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朝阳区为此制定了专门的政策,并组建了14对21校城乡教育发展共同体。各共同体采取“管理一体、研训一体、资源一体”的工作模式,有效缩小了城乡学校差距。

同时,以学区化协同发展为着力点,构建了“4—15—40”的学区化发展格局和“五位一体”的学区组织体系,搭建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此外,建立教研员和农村校教师双轮驱动机制,开展联合集体视导、跨学科视导、专项视导、学区教研工作站下多校区联动教研等活动,构建学区质量管理共同体,强化学术指导机制,有效提升了农村校教师的专业水平。

机制保障提升农村校内生动力

按照“每年一个主题,三年形成体系”的思路,区教委把加强学校管理制度建设放在首位,先后建立健全了决策制度、教育教学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等120多项制度,构建了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学校管理体系,为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奠定了管理基础。

在此基础上,区教委强化教师队伍培养,开展“农村学校教师专项培训助力项目”等各类培训,选派优秀教师到农村校和薄弱校义务支教,将部分农村学校纳入北京市扩优项目校中,加大对农村学校校本研修的指导力度。

朝阳区还优化招生入学机制,积极落实优质普通高中招生名额按比例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政策,提高名额分配比例,促进入学机会均衡。

引进民办学校的好处_引进优质民办学校的反思与建议_引进民办优质学校经验材料

顺义区

打造多平台教育服务体系提升农村教育质量

顺义区直面农村学校现状,聚焦问题精准发力,加强区域信息化建设的统筹与规划,打造多元平台深化教育信息化应用,构建了高效能、一体化的顺义区智慧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有效提升农村学校教育质量。

信息技术助力乡村教育提速发展

2016年,顺义区教委成立Pad教学应用联盟,27所学农村中小学校参与其中,借力于“云课堂资源应用管理系统”,开展区域数字化学习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助力农村学校课堂教学变革。

2017年,区教委建设了校际互动教学平台,为结对子帮扶学校配备了相关信息化设备,借助领先的互联网通讯技术,配合摄像机、电子白板等硬件外设,实现优秀教师课堂的远程在线直播和实时互动,并可同步录制整个授课过程,以供学生后期学习,实现课堂的远程管理、教师授课课堂共享、师生多方远程互动远程教学研究,部分破解农村学校教师资源薄弱、教师结构性缺编的难题。

为农村校量身定制教研课题

同时,顺义区通过推荐选拔,组建各学科学术委员会,指导全区学科的整体建设,特别针对农村学校进行重点帮扶。根据农村地区学校需求量身定制重点研究方向,开展“十二年”一体化德育、生涯规划等方面的研究。

进一步落实校本研修、片级研修与区级研修的联动,增加“以校组班”“联盟组班”数量,提高研修实效。发挥骨干教师作用,以校为单位组建团队。组内的教研时间、地点灵活,效率高,解决问题及时。把教研活动落实在平时,建立每天10分钟教研制度。

扩充优质资源促进教育均衡

2018年,为提升农村义务教育质量,顺义区采取了一系列具体举措,首先,扩充农村地区优质教育资源,与高校加强合作,计划在潮白河以东农村地区成立北京城市学院附属小学。其次,大力推进城区学校、农村学校深度合作的集团化办学模式,2018年新组建1个紧密型小学教育集团。

秉承“贵在理念、巧在设计、重在实践、成在后续”的研修工作理念,以三个联盟九个基地校为载体,推进吴正宪儿童数学教育思想推广研究项目辐射全区。

怀柔区

标准化建设促进农村校科学发展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北京市教委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决策部署,怀柔区围绕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化建设,多举措提高农村学校师资水平、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集中优质资源,提升办学品质

农村学校规模小、人员少,制约了部分学科的实施方式和途径。尤其是中学的走班上课、选课,受到了制约。怀柔区教委以问题为导向,提出了集中优质资源,提升学校办学品质的要求。

一是将北部山区五所中学合并到汤河口中学,将茶坞铁路中学的中学部合并到桥梓中学;二是将北部山区五所小学成立教育联盟,建立名师工作室,成立教研、改革、学生活动共同体,共同研究学校发展路径,促进学校发展;三是充分利用区域资源,要求城区牵头校每学期到成员校指导不少于20人次,成员校每学期派青年教师到牵头校挂职学习不少于2人,带动区域整体发展;四是积极引进市级优质资源带动农村学校发展,目前已有黄城根小学、育民小学、实验一小、实验二小等名校,以名校建分校的形式带动区内学校办学品质提升。

出台帮扶政策,强化师资队伍

为进一步加强教师流动,让优秀教师安心于山区、农村教育,强化师资队伍,怀柔区教委出台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怀柔区义务教育学校干部教师交流轮岗工作的实施方案等,鼓励城区优秀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实现资源共享。

保障参加交流轮岗干部、教师的工资待遇,在绩效工资分配中予以适当倾斜,同时在评选区级及以上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北京市特级教师以及综合表彰奖励等称号工作中,具有交流轮岗经历的在同等条件下优先。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