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幸聆听了张慧老师的一节公开课——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分数的再认识(一)》。张老师基本功扎实,师生互动热烈,课堂效果明显,大家都收获不小;但我在观课中也有一些感悟,就是课堂上学生出现的两次错误,张老师没能很好地处理,实为课堂教学小遗憾。
学生第一次出错,是在张老师出示一幅图让学生用分数表示时,有的学生写的是“2/8”,有的学生写的是“1/4”,还有一个学生写的是“2/6”。当时,张老师对最后一个结果置之不理,没做处理。
学生第二次出错是在张老师提供的游戏活动中:抽六名学生到前台,让他们各拿出自己笔袋中所有笔的1/2;结果有四名学生顺利完成任务,分别拿出1支、2支、4支、4支,但有一男生和一女生迟迟“拿不出来”,原来他们笔袋中都只有5支笔。此时,张老师略有紧张,处理得也不太好。
事实上,这两处学生出现的错误或者失误,如果张老师处理得当,巧妙利用错误资源,不但能使让课堂增光添彩,同时能展示出老师的教学机智(或教育智慧)。
第一个问题,当学生写出“2/8”时,思维是停留在三年级水平的——对分数的初步认识,五年级的学生应该写成“1/4”,因为图中的8个三角形是每2个圈在一起为一份,涂色三角形占其中的一份。当学生写出“2/6”时,明显是对分数的意义理解错误,他是把涂色(2个)与没涂色的(6个)比较写出的,而分母代表整体(8个,此图中应为4份)。此时,张老师若能及时抓住这个错误资源并加以纠正,同学们(尤其是那个同学)将会对分数的意义理解得更为深刻。
第二个问题,当其他四个学生把笔的1/2都拿对时,那两个学生却“没办法”拿出来,说明他们内心对知识的认知出现了困惑。此时,要想解开学生心中的困惑并不难:因为其他四个学生笔袋中笔的数目都是偶数,而那两个学生笔袋中笔的数目却是奇数。张老师若不是紧张过度,可以顺势启发那两个学生观察思考,或者动用其他学生帮忙,为每人增加或减少1支笔,问题就可迎刃而解了。
2023.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