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们那边乡下有句话:“不哭不闹的孩子,是不聪明的。”当然,这里主要指的是婴幼儿时期。孩子哭闹,说明他对现在的状态不满意、有情绪。没吃饱或没睡醒等,肯定是感觉不舒服。实际上,这种情绪反应也是认知自我、认识世界的一种表现,说明孩子的感知觉反应比较灵敏。灵敏是聪明的基础。所以,如果你的孩子在婴儿时期,每天哭闹几次,那不仅是正常的,而且恭喜你,这个孩子的智商应该是中等以上的。
2.一些做人处世的基本习惯应该是在家里边养成的。比如饭前要洗手,说话有礼貌,不打人,不骂人,不随便拿别人东西,碰到长辈要打招呼,叫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临出门的时候要说再见,说明去什么地方,干什么,什么时候回家,不说谎,有错要承认并改正,等等。有了这些做人处世的基本品质,到学校读书,将来走上社会,不一定能达到人见人爱的境界,但也不太可能招人嫌,或成为大家讨厌的所谓“熊孩子”。
3.要让孩子喜欢读书识字,最关键的办法是要想办法让他对这个东西感兴趣。有一个办法比较有效:爸妈讲故事,拿着书本读故事,边讲边解释,开个闹钟,和孩子事先说好讲半个小时就上床休息,讲到一半,孩子正听得兴致勃勃时,闹钟响了,然后就停下来,说今天时间到了,睡觉,明天来读吧。宝宝要读长一点,那就自己认字。于是孩子就可能产生自己也要识字、也要读书的那种强烈的兴趣。有了兴趣开头,以后教他识字的时候,就会积极性比较高,教起来也顺利。
4.孩子终有一天会长大成人,要走向社会。所以从小培养孩子的社会意识和独立意识非常重要。社会意识就是能够合群,懂得为人处世,至少先要和同龄人合得来,有些基本的社会规则要教给他,比如借了东西要还,对人有礼貌,多用礼貌语言,懂得谦让,知道分享,乐于帮助别人等;独立意识,主要是孩子自身的思想意识和生活能力两个方面,说能说的话,做可做的事,自己会穿衣、拿书包、必要的安全常识等,这些常规,要尽可能在家中训练有素。这样的话,孩子走出家门,父母不在身边,也会比较放心。
5.如果孩子独立完成了一件事情,不管做得好坏,父母的及时赞赏和鼓励,会让他今后愿意做更多类似的事情。所以,赞赏和鼓励,是发挥孩子最大潜力的重要方法。
6.孩子的成长是一个从感性逐步过渡到理性的过程。也就是思维模式逐步上升、不断成熟的过程。家长要通过语言行为引导,让孩子读书等形式,慢慢养成孩子的理性思维,不能操之过急。
7.十岁之前的孩子(小学三年级以前),主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看得见的,摸得着的,听得到的,就比较容易接受并记住,抽象的概念、理性的观念可能要到三年级以后才会逐步发展。所于小学低年级阶段让孩子多听多看多操作,有了丰富的感知基础,才会上升到理性思维的开花结果。
8.如果家长自主学习了家庭教育方面的课程,懂得教育引导孩子的方法,那么一般情况下,孩子就能学好功课,没有必要花钱去培训机构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