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看!金牛“双减”课后服务典型案例精彩呈现
为全面贯彻落实
国家、省、市
“双减”文件精神
金牛区各中小学校
立足实际、科学规划、积极推进
聚力探索“双减”校域实施的最佳途径
涌现出一批课后服务工作的
优秀做法和典型经验
今天
小喇叭将为您带来
“双减”课后服务工作典型案例
快搬上小板凳
一起来看看吧
学校以“1+X”即“学业指导+兴趣拓展”形式,将学习辅导、能力培养与特色项目组活动相结合。 “学业指导阶段”,点面双向推进,以整体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作业为主,落实个体辅导和延伸性学习。
“兴趣拓展时间”,学校以“尊重自然、润泽生命”教育理念为引领,利用场地和师资优势,开设科技体育、文化艺术、创客教育、非遗项目、体育运动、传媒艺术六大类近40个活动项目,为学生成长搭建广阔平台,用爱与关怀点亮孩子们的童年与未来。
不断探索和更新课后服务内容,提升课后服务品质,既保证学生校内完成作业的时间,又给学生提供培养兴趣,拓展视野的机会,真正做到了让学生成长、让家长满意。
充分利用服务时间,指导学生高效高质完成书面作业; 充分拓展服务资源,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小组活动及艺体类社团活动、引进拓展课程及家校共育课程,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
围绕“双减”“提质”课后服务课程体系建设理念,培育“五爱”少年。 丰富服务内容,搭建成长平台。采用“体育锻炼+作业辅导+特色校本”模式,研发“五育”融合课程系统。通过网上抢课形式走班上课,开展特色课堂及艺体社团活动,为学生提供多元选择。
开设“教授讲堂”,凸显校本特色。利用课后服务实施 “虹桥”校本课程;联合交大学生心理学会,开展心理健康主题培训。 共享大学资源,开展科技活动。与交大土木工程学院协作开展“科技月”系列活动,共同举办“桥梁模型制作及桥梁模型承重比赛”,重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
学校围绕“兴德、兴学、兴劳、盛体、盛美”育人目标,采用“课程式推进、立体化实施”育人策略,构建“基础+兴趣”课后服务课程体系。 一是基础课程,采用“自主作业+个别辅导”模式,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作业辅导。
二是拓展兴趣课程,分学段开设“艺体拓展+兴趣特长课程”。以班级为基本单位,开展“周四艺体课程”,由各年级针对本年级学生特点和兴趣,设计相应体育、美育系列项目;每周五开展校本“成功课程”,打破班级、年级界限,采用走班制,设置人文、思维、科学技能方面等40余门课程。
学校 从学情、课堂、学法等方面全面规划,集体备作业、统筹布置作业、班级晒作业、调控作业总量,指导学生作业完成,基本实现学生作业不回家,落实“静心养”。
组织开发“蜀汉学堂”课后服务社团课程,通过生命、生态、生存课程“微田园”,引导学生在劳动中亲近自然;设立科创系列课程,组织开展车辆模型、航空模型、航海模型等科技创意特色活动;立足体育艺术素质培养,开展棒垒球、街舞与啦啦操等体育艺术项目,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促进美育养心效果呈现,实现“动有节”。
以“五育”并举引领课后服务课程建设,采用“1+1”长短课相结合的方式,兼顾学生作业质量和多元发展。 第一课时课业班,以班级为单位,以学科作业和劳动实践为主要内容,根据年段不同进行短课整合。
第二课时素养班,采用选课走班方式,以艺术、科技、体育、传统文化等为主要内容,以“提升学习兴趣、促进全面成长”为目标,兴趣导向聚焦成果成效,分步分解支撑科学推进。
学校围绕“生态立美”办学理念,立足“五育”融合、全面育人,不断拓宽课后服务提质增品路径,实施“1+N+X”生态课后服务新模式。
“1”即基础服务1小时,集体辅导、个别指导、作业点评相结合,为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提供保障。 “N+X”即 “校本+班本”紫藤生态课程,通过叶艺工坊、绿色科技、二十四节气、生态拓展阅读、笔墨抒怀等生态课程,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多元选择,促进师生发展。综合实践课采取教师自愿申报开课、学生按需择课、走班上课、每期换课的方式进行,全面提升教师、学生课程建设参与度。 多点开花,凸显学生主体。课程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设立主要包括知识拓展类、艺术修养类、传统文化类等在内的多门服务课程。
多方统筹,向管理要质量。加强综合实践课校域统筹,学校相关处室各司其职、协同共促,全体教师、行政干部共同参与,建立健全综合实践课综合管理机制,保障相关工作高质高效开展,满足学生全面健康成长需求。
设置《四雅课程》(仪雅、高雅、博雅、创雅)目标、内容,涵盖体育、艺术、生活、法制、安全和心理健康等24门课程。“仪雅课程”的《礼仪服饰》《活动主持》,“高雅课程”的《大同合唱团》《诗歌咏流传》,“博雅课程”的《行走的历史》《多彩化学》,“创雅课程”的《舞龙舞狮》《花样跳绳》 等课程,立足“五育”融合、体现校域特色。
所有选修课均按照《大同典雅课程方案》,立足学校实际、创新科学设立。学校实时监测课程开展情况,采集学生、家长意见,落实动态调整。
打造自主学习的育人空间。创设以聚沙博物馆为中心的“非正式学习”空间聚落,拓展课后服务实施的空间环境,包括云上音乐湾、墙洞视界、天空农场、图书馆自习区。
建立师生互动的育人关系。利用空间搭载活动,让师生融入其中,建立起彼此认同和信任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促进师生在课后服务中“互相看见”。 开发第二课堂的育人资源。设计学科融合式课程,开设35门“第二课堂”,产出一批学生喜闻乐见的“明星课程”,借助“学习社区”,让学生的课后生活五彩斑斓。
“双减”工作的落地见效
离不开每一个
金牛教育人的付出和努力
金牛教育人
将继续扎实前行
用心为孩子们
描绘更加美好的未来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