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中国行”系列直播,来到了雷锋精神发源地——湖南省。
王忠平博士联合湖南省青年志愿者协会执行会长、中国志愿服务高级讲师李慰,湖南乐创公益慈善发展中心执行主任、长沙市政协委员葛鹏,宁远县大元社艺术文化交流中心创始人、湖南省人大代表周燕,分享湖南志愿服务的发展经验。
1 湖南省志愿服务发展现状
葛鹏主任创造性总结了湖南省志愿服务的特点:“两个依托+三个转型”:“两个依托”——依托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设置“社区志愿服务站点”,依托乡镇(街道)社工站培育志愿者;“三个转型”——由志愿服务向社工服务转型,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型,由一枝独秀向百花齐放转型。
李慰会长介绍了湖南省青年志愿者协会的整体情况,从青年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志愿服务交流平台的打造、青年志愿应急救援工作、大型赛会志愿服务、各级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建设等方面,全方位展示了协会做出的优秀成果。
周燕负责人关注到大元村的留守儿童,于是创建了“大元社”,希望用艺术“陪伴孩子、看到孩子、支持孩子”。据她介绍,目前大元社已经拓展至县域5个村,成为乡村振兴的示范点,得到了众多媒体的报道。
2 机构志愿服务亮点
葛鹏主任介绍了独特的“双工”模式——社工+义工。谈及如何做好“双工模式”时,葛鹏主任强调要做到“两个结合”:其一,结合当地职能部门的行政需求,依托政府支撑,让志愿服务有资源、有需求、有效果;其二,结合党建以打开各个接口,提升社会工作的能见度,并撬动志愿服务资源、推动志愿项目的落地。
李慰会长分享了协会的经验模式和做法:第一,以平台为抓手,有效结合志愿服务项目库和资源池;第二,在项目的落地方面,以枢纽型的组织指导基层团队的专业化发展;第三,尊重基层首创精神,促进项目成果转化成组织成果;第四,实现从“办活动的1.0时代”,向“制度化建设、抓项目的2.0时代”转型、向“体系化的3.0时代”迈进。
周燕负责人特别提到“大元社”联动外界艺术机构的成功经验,还介绍了三年未来计划中的几个探索:其一,探索以文化为柔性工具,实现人的联结和资源的上下流通;其二,探索以艺术感召的形式帮助乡村可持续发展,实现乡村人的自循环和自生长;其三,以教育创新为基点,探索内支持和外供给的乡村教育运转方式,形成新的乡村创业模式。
3 志愿服务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葛鹏主任谈道,要做志愿服务的加分,就必须关注政社关系。关于如何建立和维持良好的政社关系,葛鹏主任提出以下建议:首先要做到有效沟通、快速链接;其次在寻求合作的过程中要写好方案,注重文案工作;再次要突出成效、持续链接,把握舆论思维,做好关系维护;最后,链接资源要务实,要将老百姓的需求作为志愿服务的出发点。
周燕负责人根据自身经验提出志愿服务的三个难点:专业视野、网络应用思维,和真诚开放的待人之心。她强调,想要在乡村的土壤中生长,开阔的专业视野和现代的网络思维必不可少,同时要秉持对志愿服务的真诚态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到工作方法,确保做到“对下真实作用,对上真的有用”。
李慰会长以志愿服务的核心——“做好事”,以及“如何真正地做好事、如何坚持真正地把好事做好”为难点,进行了分析。李慰会长认为,在做好事的过程中,规范化执行、专业化发展、品牌化发展是“做好事”的核心,同时也是进程中的难点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