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30日上午,由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未来教育研究中心承办的可持续发展与真实进步国际研讨会——可持续发展教育(ESD)专题论坛顺利举行。论坛邀请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教育项目专家裴伯庸(Robert Parua)、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终身学习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所终身学习研究室副主任沈欣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黄宇副教授、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史国鹏主管、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中华白海豚研究中心主任兼研究员赵一、好未来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陈斌、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讲师兼未来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陈超凡参会研讨,各位专家学者就国内外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成果、发展现状、未来方向,以及相关项目开展的实践经验进行了分享与交流。

未来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关成华教授、未来教育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林永生教授出席了本次分论坛。

问答无用连接分享_优质问答真实经验分享_盘宽经验分享

问答无用连接分享_盘宽经验分享_优质问答真实经验分享

Robert Parua先生分享了可持续发展教育2030及其路线图的相关内容。他指出,可持续发展教育不仅是优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其他所有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和关键战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21年5月17日在德国柏林召开了可持续发展教育国际峰会,号召各国应在2025年前将可持续发展教育作为各层级教育系统的核心。Robert Parua表示,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实现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教科文组织作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领导机构,出台了可持续发展教育2030路线图,以更好地指导各国政府根据各自国情积极推动可持续发展教育实践。

随后,Robert Parua强调了关于可持续发展教育2030路线图的五大优先行动领域:一是推进政策,必须将ESD纳入到全球、区域、国家和地方的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有关政策中;二是改变学习环境,即所有学习组织需要与可持续发展原则保持一致,要通过采取与可持续发展原则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来构建ESD学习环境;三是加强教育者的能力建设,赋予教育者向可持续转型所需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和态度;四是调动青年行动,即必须承认青年是应对可持续挑战和参与相关决策的关键行动者,通过赋能青年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五是推动地方实践,特别是社区行动,因为社区是最有可能发生有意义的变革行动的地方。

此外,他还阐述了2030 ESD路线图的三个特征。一是路线图强调了教育在可持续发展目标推进过程中的重要性;二是强调了可持续发展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的大变革;三是强调了各成员国的协调性和本土性。最后,Robert Parua指出,中国教育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对于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将ESD融入中国的发展目标中具有重要意义。

优质问答真实经验分享_盘宽经验分享_问答无用连接分享

史国鹏主管作了以“‘小切口,大文章’生态环境教育工作新使命”为题的演讲。他从生态环境教育从业者自身的角度出发,首先抛出了当前生态环境教育从业者的诸多困惑,以及梁从诫先生的经典问答。他以“小切口、大文章”为题指出,“生态环境教育是‘小事’,但做好了就是‘大事’”。生态环境教育现已迎来了最好的黄金期,迫切需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进一步扩大生态环境教育的渗透范围。要以“绿色”为抓手,通过学习空间拓展、课程拓展、学校与社区互动等方式推动绿色学校发展,并积极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最后,史国鹏用“教育、文化、参与、节能、减排、责任”六个关键词简要总结了生态环境教育工作的新使命。

盘宽经验分享_问答无用连接分享_优质问答真实经验分享

黄宇副教授带来了以“可持续发展教育和社区发展——基于社会生态教育的理论路径”为题的学术报告。他通过总结实践经验、梳理相关理论,构建了社会生态教育的理论框架,诠释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作用,为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相关政策的实施提供了理论支持。

黄宇强调了教育的增强反馈作用。他强调,过去的环境教育更多的是强调个体进步,实际上可持续发展教育可以发挥更为广泛的作用。他指出,可持续发展教育为人类学习如何应对全球性问题,促进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在社会生态教育的框架内,可持续发展教育通过有效的公众参与和学习,产生了更有意义的社会-生态成果,并利用环境教育和科学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促进人与地方的联系,获得身份认同。由此,可持续发展教育可以为未来社会培养必要的人才,同时使公民能够参与到地方和全球的可持续发展议程中来,并采取正确的行动。

盘宽经验分享_优质问答真实经验分享_问答无用连接分享

沈欣忆副主任带来了题为“生态文明教育学科融合分析与发展路径研究”的主旨演讲。她首先概述了中国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将其分为环境教育(EE)、环境人口与发展教育(EPD)、可持续发展教育(ESD)和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EESCD)四个阶段。在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学科融合方面,她就E-STEAM课程进行了深入讲解,并运用Nvivo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共15份课程标准文本进行分析,得出文化是生态文明教育学科融合的最大驱动力、思维培育成为各个学科教育的重要导向,以及“健康与福祉、环境保护、和平与安全、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优先关注主题等结论。

在学生层面,沈欣忆就学生生态文明价值观、生态文明知识、生态文明能力和思维、生态文明行为等生态文明素养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最后,提出了生态文明教育学科融合发展之路要明确教育目标,科学设置生态文明教育的总体目标与分段目标;强化生态文明教育跨学科学习创新行动;着力构建区域良好生态体系与学习场域;探索“互联网+” 跨学科生态文明教育模式等政策建议。

盘宽经验分享_问答无用连接分享_优质问答真实经验分享

赵一主任分享了以“热爱生命是人类天性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保护生物学营地教育实践”为题的报告。他指出,21世纪人们已经从盲目沉迷于工业文明而不可自拔的现实中脱离,开始发现自身所造成地球上的生命危机,未来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应当要使青少年乃至全社会认识到,“热爱生命,是人类天性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他主张重视保护生物学的发展并在青少年中开展相关实践。

同时,赵一分享了他作为研究员多年来与中华白海豚研究中心、北京潘文石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的同事们一起,致力于在中国开展生命教育的经验。发言中,他以崇左白头叶猴基地、三娘湾白海豚基地为案例,生动详细地介绍了他和团队近年来基于项目制学习方法(PBL)和社会公益为切入点的研究课题,让参与课题的青少年与研究人员平等探讨,培养学生认识生命、了解生物多样性、尊重生命并热爱生命的能力。

盘宽经验分享_优质问答真实经验分享_问答无用连接分享

陈斌副秘书长作了题为“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题演讲。陈斌认为,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转变价值观、态度、知识、技能、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关键工具。尤其是在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四个方面,教育能够直接触达影响。如果没有知识和价值观为基础,无论做多少实践性活动,都无法拥有牢固的基底和可持续性。因此,教育是实现其他诸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优质教育在所有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具有驱动性。

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陈斌表示,教育企业作为民办教育的补充,应肩负起社会责任。一方面,应专注教育发展,发扬“做好教育就是最大的公益”的发展理念,助促教育行业的变革与创新;另一方面,应坚守责任经营,以用户为中心打造优质服务,支持员工成长、奉献社会公益,助力国家绿色发展。

在总结时陈斌表示,希望以教育作为引擎和关键要素,推动全人类迈向可持续发展的、更加美好的未来。

优质问答真实经验分享_问答无用连接分享_盘宽经验分享

陈超凡研究员指出,人们可以在宏观上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政策,然而个体才是行动的主体,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最终要落脚到个体实践可持续行为。其中,学生个体的特殊性在于他们年纪尚小,他们既要承担发展的结果,其态度和行为也将决定着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而对学生可持续发展素养的评价,既是监测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要求,也是为进一步建立可持续发展教育评价指标框架提供一些经验与证据。

陈超凡谈到,未来教育研究中心通过采用知识-态度-行为问卷,对全国中小学生可持续发展素养开展了调查与评估,2548份问卷结果显示,我国中小学生在知识、态度和行为方面表现出较好的可持续发展素养。这一方面表明我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果,另一方面,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我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可以进一步在具有挑战性的全球可持续发展具体议题上,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与思考。然而,学生较好的可持续发展素养主要体现在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行动上,在经济和社会目标方面,学生可持续发展素养有待提升。同时,随着年龄增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素养有下降风险,教育者也需要关注如何将小学生抱有的可持续发展积极热忱延续到中学,乃至其进入社会。此外,要利用不同性别群体学生的优势,发展其对于环境与自然、经济与发展、社会与文化的相应兴趣。

盘宽经验分享_问答无用连接分享_优质问答真实经验分享

最后,陈超凡进行了总结发言。他简要总结了各位专家学者的发言,向各位专家从各自视角带来前沿研究和实践经验深表感谢。本次分论坛圆满结束。(由由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未来教育研究中心供图)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