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调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培养锻炼工作是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加强领导班子及其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通过到基层锻炼,选调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极大提升,干部队伍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符合领导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然而,基层单位对选调生仍然存在“不想用”“不敢用”“不会用”等问题,影响选调生基层锻炼实效。笔者认为,选调生基层锻炼实效,直接取决于基层单位和选调生的互动情况,但根本上则取决于干部制度落实情况。因此,解决“三不用”问题,需不断发挥干部制度的制度优势,进一步提升干部制度的制度效能。
优化干部培养相关政策,解决“不想用”问题。要解决“不想用”问题,关键在于通过完善干部培养相关政策,强化基层单位和选调生的正反馈。一方面,要将选调生锻炼实效作为干部工作的考核内容,建立赛马比拼等激励反馈机制,推动基层单位树立全局思维,拆除“干部只有留在本单位才算培养成功”的思想藩篱,鼓励其输出优秀干部。另一方面,要在考核干部时提升基层工作经历的权重,让选调生到急难险重的基层岗位上去,以“烈火”炼“真金”,对扛住压力、做出实绩的选调生大胆选拔任用,鼓励他们在新的工作中继续干出色、干出彩、干出众,以此构建自我驱动的正反馈,不断茁壮成长。
健全避错容错纠错机制,解决“不敢用”问题。解决“不敢用”问题,重点是要健全“少犯错、不怕错、能改错”的避错容错纠错机制。首先,通过通报反面典型等形式,促使选调生明晰权力边界,知晓什么事不能干,做到少犯错,且一定避免犯原则性错误。其次,鼓励选调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基层各方面工作寻思路、想办法、出主意,并在成熟后带头推进,执行过程中如有错误,有关部门当秉持实事求是原则,进行全面客观分析,大胆容“当容之错”,不搞“一棍子打死”,激发选调生干事创业的底气、勇气、锐气。最后,对犯错误的选调生,既要以治病救人的态度帮助其分析和改正错误,又要引导他们放下思想包袱,以更深刻的工作认识和更强烈的工作热情,继续担当作为。
完善协同联动培养体系,解决“不会用”问题。解决“不会用”问题,需有效统筹各培养责任主体,加强协同联动,完善协同联动培养体系。其他培养责任主体既要“跑好这一棒”,又要“接好上一棒”“传好下一棒”,及时沟通交流,提前谋划布局,结合选调生本身特性,形成动态化、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利用基层锻炼帮助他们有的放矢地补短板、强弱项,摸到门路、学到本领。基层单位是这个过程的第一培养责任主体,尤其要强化思想认识,增强全方位培养意识,在选人用人上不能简单地“因能设岗”“适才适用”,要突破惰性思维、摒弃短视做法,促使选调生做到“务虚”“务实”两条腿走路,在成长之路上越走越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