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新闻网讯 叶伟健的故事颇有点传奇性,原本是一个锄头都不会拿,对农业一点都不感冒的“少年公子”,后来硬是通过自考获得国家园林绿化高级技工、果蔬嫁接高级能手和农民高级技师资格证书,名列宁波市十大水果能手,成为宁海乃至宁波一带有名的农民高级技师,带领当地农户共同致富。

“少年公子”爱上农业科技

叶伟健是力洋镇田交朱人,家里排行老三,上面两个姐姐,只有他一个儿子。年轻的时候,父母对他极为疼爱,不用说下田干活,即便是拿个水桶到家附近的井里打水,半路上被老妈看见了,也要夺过来。就是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中,叶伟健成了一个当地人眼中的“公子哥”,一个不会下田干活的农村娃。

机缘凑巧,1978年,叶伟健高中毕业后,竟然还是跟农业打上了交道。当时,他来到力洋镇的一个橘场担任技术员,场里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干不来农活的人,就拿最常见的农活除草来说,别人上午除的草不到两个小时就蔫了,而他除的草到第二天下午也蔫不了。场长干脆叫他到县里学习柑橘、棉花、水稻、蔬菜等多种技术培训,也算是发挥他文化知识水平高的特长(当时高中毕业生的文化程度算高了)。没想到,这反而为叶伟健开启了人生的道路。一开始,叶伟健到培训班里也是混混日子,应付场里的需要,并没有真正想过自己要一直从事农业工作。直到有一次,场里从外地引进一批西红柿苗种,打算种植西红柿。苗种分发到户后,叶伟健在自己的责任田里,运用刚学来的栽培技术,西红柿不仅比别人提早成熟,而且形大色艳,马上吸引了附近农户过来参观,争着向他学习技术。一下子,叶伟健的名声就大起来了,人们不再把他当做公子哥们看待,而是真正把他当做技术员来尊敬了。叶伟健第一次体会到当人“老师头”的感觉,对农业科技的兴趣愈发浓厚。从此,叶伟健一门心思投入到农业科技的学习中,以传播科技知识,引进先进品种为己任,为当地农户科技致富服务。

自学成才美名传

叶伟健虽然是农民家庭出身,但对农业知识知之甚少,虽然高中毕业,但也没有直接接触过农业知识,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农业科技人员,路还是很长的。幸亏叶伟健的决心很大,毅力很强,在农业科技这条道路上坚持走到底,几十年不曾变过。

当时的年代,信息不发达,获取知识的途径比较少,叶伟健想方设法为自己学习农业知识创造条件。当时他主要靠两个途径,一是自己买书看,二是拜访各地专家。叶伟健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订阅《中国科技报》,通过阅读报纸来学习新知识,这一爱好直到现在还在延续。上世纪80年代,书籍还不是很多,叶伟健抓住每一个可以买书的机会,收集与农业科技有关的书。在橘场工作的时候,他有不少机会到外地去培训学习,每到一个地方,他都会跑到当地的新华书店买书。不但自己买书钻研,叶伟健还虚心学习,跟着附近的老农民、农技专家学习技术,后来名气大了后,不少大专院校的老师来找他合作,研发新项目,叶伟健更是如鱼得水,一方面抓住机会,向这些专家学习最新的农业科技知识,一方面配合专家开展科技攻关工作,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丰富的农业科技知识,让叶伟健赢得了许多荣誉。近几年来,老叶多次被市、县评为林特十佳个人、十佳水果能手、十佳创业之星、优秀农业科技示范户等,并多次在省、市、县获得科技进步二、三等奖。2007年,他参加北京第二次全国科教兴农知识竞赛,与众多参赛者激烈角逐,荣获一等奖!让在场专家们惊诧不已。

科技致富的领头人

叶伟健在农业科技上涉猎广泛,为力洋等东部地区的农民引进了不少致富的果蔬,今天市场上的反季节蔬菜、嫁接西瓜、西红柿、柑橘、黄桃等,都有他的一份功劳。叶伟健通过自己的实践证明,有了科技支撑,农民也能挣到钱。

科技让叶伟健实现了致富的梦想,上世纪90年代,他率先从外地引进夏葱,一亩地产生了近万元的效益。凭借自己的努力,老叶是当时力洋最早的“万元户”,积攒下丰厚的家业。现在,他把自己的主攻方向放在了果木嫁接培育上。老叶从附近村庄承包了近200亩土地,长年雇用五六个农民工,种上了杏树、杨梅、金桔、茶花、枇杷等水果和花木,品种达100多种。每到开春之际,邻县象山、三门、天台及奉化、北仑等地的客户,都主动上门购买。由于老叶为人忠厚,待人真诚,培育的苗木质量好,价格实惠,客人往往一批接一批。当然,也有个别刁难的客户:有一次,象山一位客户上门收购枇杷秧,老叶在原来的价格上已给他打了折扣。哪知这位客户还要连连压价,老叶指着地里的苗木说:像这样的苗木哪里有比我价格更低的,我白送!一句话说得这位客户哑口无言。最后,他还是选择了老叶地里的这片苗木。对于今天的老叶,有位行内人士作了一个保守的评估:家当至少在800万元以上。

成名后的叶伟健,想聘请他的人很多,有的大户愿出每月1.5万元的高薪请他,被他婉言谢绝。宁波有家农业研究所想聘请他做师傅,还承诺包吃包住,年薪十几万元!在大学生、研究生、硕士生林立的研究机构,老叶能这么吃香,可见他确实有过人之处。虽然老叶拒绝了这些人的邀请,但他对农户的请求几乎有求必应。从青春少年到年过半百,30年间,谁也记不清他为当地的农民修剪过多少枝、嫁接过多少苗。平时只要有空,别人一叫他就会去。有时一天有好几个人到他家来请,可惜他没有分身术。有时自己的活已忙不过来,但别人来请时,叶伟健总是说:既然别人开了口,我怎好意思拒绝呢?许多果农和菜农都以请到他为荣,亲切地叫他为“老师头”。

现在,叶伟健除了精心搞好自己的苗木基地外,他还悉心教育儿子,培养接班人。儿子叶景川从农校毕业后,也跟着父亲干起农活,几年下来基本掌握了父亲所教的技术。一到春季嫁接忙碌时,父子齐上阵的情景,赢得了村民们赞许的目光。(记者王银宁实习生王琪)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