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小龙虾致富一方人今天走进塘坝镇觉山村看村民们如何脱贫致富?
山地转战水田
门外汉”终成“土专家”
邹敏是土生土长的觉山村人。2012年,一直在外打工的他,厌倦了在外风雨漂泊的日子,和爱人刘凤兰毅然回到家乡,包下一大片坡地,养起了山鸡。
随着饲料持续上涨,活鸡销售价格起伏不定,加上疲于应付的疫情,苦苦支撑了2年多时间后,邹敏决定“下水”,流转了村民成片的水田,另起炉灶养起了小龙虾。
邹敏随意拉起田边的一条虾笼,好几斤优质鲜虾就到手了。
刚刚起步阶段,投入有限,田里的水草也没有现在丰茂。不管是白天还是夜晚,小龙虾没有稳定的栖息和产卵场所,产量自然也是不温不火,还要时刻警惕田边树上觊觎已久的白鹭袭击,单价3—4元每斤,除去成本,只能够勉强维持运转。
水田整治、种植水草、安装防护网和供排水设施,在硬件上不断完善的同时,邹敏不断外出学习考察,到湖北潜江、江苏盱眙等地参观,学习先进的小龙虾养殖技术。回到家后,他将学到的养殖管理经验运用到自己的生产中,并不断摸索总结、试验提高。
看到邹敏做事踏实、决心很大,村民们都将自家土地流转给他。不出两年,成片的水田达到200亩,为邹敏大干一场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一些“眼尖”的村民见机会难得,也自发加入了养殖户的行列。现在每到晚上,邹敏家屋前的大坝子里,一块“水产产业农民田间学校”招牌旁边,养殖户和附近村民都会聚集在这里,喝茶聊天,交流养殖心得,向邹敏请教管理技术,询问销售价格。邹敏也会不厌其烦一一解答,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被大家笑称为“邹专家”。
外地优质种虾运回基地后,邹敏马上将其放入水田中。
养小龙虾将近5年,邹敏从一个曾经的“门外汉”,终于成功逆袭,成为了一位远近闻名、村民口中的“土专家”。
“手把手”教技术传要领
抱团发展效益高
贫困户陈建明,是最早付诸行动的那一批养殖户。
“跟着邹老师学养虾,啥子都得从头开始。”陈建明称,就拿安虾笼来说,就是一个看似简单,实则不易的活儿。
“这是昨天的账本,我一次性交了100斤鲜虾呢!”陈建明说。
“你看,这虾笼放开有好几米长,底下有粗铁丝,便于沉底;两边有虾子的入口,有防逃逸的设计,基本上是‘有来无去’。”陈建明和王亚林拉开虾笼,给记者现场演示操作要领。
看到陈建明尝到了甜头,一些有想法的村民再也坐不住了。李仁学、王全、王勇等10余户村民都加入了进来,多的一二十亩,少的几亩,小龙虾养殖在觉山村是风生水起。
这看似简单的虾笼,其中也蕴藏着很多门道。
散户的产量少,销售时议价权掌握在收购方手中,价格会不同程度受到影响。邹敏说到做到,每次拿到订单,都优先满足小养殖户的需要,最后差的部分,自己再全部补上,解决了大家的后顾之忧。根据头天的订单量,一大早,大家就把自家捕捞的小龙虾提到邹敏处,统一对外销售。
养殖运输服务“一条龙”
产业发展渐入佳境
眼看着觉山村的小龙虾养殖业逐渐发展了起来,如何延伸产业链条,扩大收益点,也成为村“两委”和邹敏在下一步发展时的思考。
经过学习,邹敏将外地优质种虾与自己留存的种虾进行杂交,其抗病性和肉质均有提升,主动前来购虾苗的新老客户越来越多。
针对外购饲料与本地虾不完全适应的问题,邹敏利用自购的蚕蛹、豆粕、麦麸、玉米、油饼等原材料,拌匀打碎,并辅之以多年摸索的配方制成饲料,解决了中小养殖户养殖成本高、标准难以把控等难题。
几乎装满车厢的小龙虾种苗,是觉山村人致富的希望。
小龙虾是生鲜产品,长途运输(特别是夏季运输)必须使用专用冷藏车。以前客户购买小龙虾,因为没有配送能力,只有无奈接受偏高的运输费,养殖利润也随之减少。邹敏针对这种情况,个人出资17万元购买了一台专用冷藏车,专门用于小龙虾运输。
小龙虾养殖的兴起,让陈建明等中小养殖户走出了生活的困境,也让没有创业能力的本地劳动力找到了打工的机会。据粗略统计,觉山村现有小龙虾养殖面积近500亩,年均产值接近500万元,远远超过了搞传统种植业的收入。
王亚林称,这台车就是我们村的“造钱机器”。
“不管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都需要一大批像邹敏一样,有想法、有闯劲、有门路、重乡情的乡村致富能人。”潼南塘坝镇党委书记谢子清称,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党委、政府不能缺位。下一步,会通过产业协会的力量,加强与大型商超、水产市场和知名餐企的对接,打造品牌、统一标准,提高稳定供应能力,真正将小龙虾打造成保障群众持续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在市内外做出影响、做出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