鳙鱼为淡水鱼,中国四大家鱼之一,是很多农民发展池塘养殖及水库渔业的主要对象之一,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鳙鱼是一项低投入、中产出、高效益的养殖业,其抗病能力很强,很少发病,不过在水质污染严重时,也会发生一些鱼病,那么关于鳙鱼的养殖技术及病害防治知识你了解多少呢?下面赶快一起来看一看鳙鱼养殖技术视频及密度周期饲料配方,鳙鱼养殖的产量与经济效益吧!
一、鳙鱼养殖技术
1、池塘要求。主养鳙鱼池塘要求面积5亩以上,水深2米左右,池塘底质为粘土或壤土,淤泥10-20公分,水源充沛,进排水方便,周围通风透光,周边无工业区污染危害鱼塘安全。池塘一般在放鱼苗前先清塘、消毒,培肥水质。
2、放苗要求。主养鳙鱼池塘,建议少量白鲢(与鳙鱼比例为1:10)或不放养白鲢,放养白鲢规格要小于鳙鱼规格,放养量一般大规格(尾重1.5斤以上)鳙鱼鱼种100尾,小规格鳙鱼种50尾,主养鳙鱼要搭配苗种易得的中下层高值鱼类,比如中华鳖、黄颡鱼、优质鲫鱼等,鱼种放养一般在春节前后完成,放养前用食盐水消毒。
3、培水技术。鱼苗放养前,先施基肥。冬春季节主要施放粪肥、绿肥等有机肥,水质透明度保持在30cm左右,夏秋季节要经常加注新水,一般15天一次,使池水透明度维持在20cm左右,水质达到“肥、活、嫩、爽”,水色以茶褐、黄绿为好水。夏季也可以同时使用无机肥料、市面上出售的生态肥料、鳙鱼专用肥等。
4、投饵管理。主养鳙鱼要获得高产量,投喂饲料是关键。饲料常用的有麸皮、细糠、各种饼类和专用鳙鱼配合饲料。专用鳙鱼饲料由饼粕、糠麸、鱼粉等与添加剂构成,一般制成粉状,含粗蛋白30%以上。当水温达到15℃以上时,开始驯食投喂,驯食与其它吃食性鱼类大同小异,在水温25℃以上时,要着重培水和投喂同时进行。投喂饲料采取“四定”原则,一天喂2—3次,投喂量为池鱼体重的1%一3%。
5、轮捕上市。池塘主养鳙鱼要做好生产计划,安排好出塘时间,尽可能以“热水鱼”起捕上市,每年的4-9月,固始县鳙鱼价格较高,应作为主要销售季节,规格达到2.0公斤以上的可以轮捕上市,轮捕几次后再套养夏花鱼种为来年培育大规格鳙鱼种。
二、鳙鱼繁殖技术
1、鳙鱼养殖的亲鱼选择 亲鱼可从市场上购买或从天然捕获的亲鱼中挑选体质健壮、无病无伤的2~3冬龄个体,要求雌性100克、雄性150克以上。
2、鳙鱼养殖的亲鱼培育 用于繁殖的池塘要求池底平坦,面积1~3亩(1亩 =667平方米,下同),水深1.2~1.5米。挖去过多淤泥,用生石灰消毒后注入经过滤的水。每亩施经发酵的粪肥500千克。收集的亲鱼用3%食盐水浸浴10~15分钟,每亩水面放养1000~1500尾。水温达14℃以上时,开始投饵,主要投喂小鱼、小虾和绞碎的河蚌肉等。从4月份开始每隔2至3天冲水1次,以促进性腺发育。
3、鳙鱼养殖的催产孵化 水温稳定在20℃以上时,按2~3尾雌鱼设置一个“三合瓦片”作为人工鱼巢,一般12小时后雌、雄鱼即配对产卵、受精,检查瓦片即可看到雄鱼护卵。水温18~25℃时,约经15~25天即可全部孵化脱膜为鱼苗。鱼苗孵,出后即可清除鱼巢,通过拉网、抄捕和地笼张捕等方法将亲鱼移出。
4、鳙鱼养殖的苗种培育 池中投放适量水草,为仔鱼提供栖息场所。仔鱼食料可用鸡粪等堆肥培养小型浮游动物,并补喂蛋黄等;随着鱼苗的生长,可增投豆浆、鱼糜等。在培育过程中,要保持水质清新、溶氧充足,定期泼洒生石灰和漂白粉等。经1个月饲喂,当鱼苗长至2~3厘米时,改喂小杂鱼糜、轧碎的螺蛳、蚌肉和豆饼糊,日投喂量占在池鱼体重的1%~3%。
5、鳙鱼养殖的鱼种捕捞 鳙鱼鱼种有伏泥和附草习惯,捕捞较为困难,可采取以下方法:①用抄网在水草下抄捕;②降低水位,用地笼张捕;③用鱼种网拉捕;④干塘捕捉。
三、鳙鱼病害防治技术
1、鳙鱼鱼鲺病
病因:由鱼鲺寄生鱼体引起,对幼鱼和鱼种危害严重。
症状:肉眼可见病鱼体表,大如指甲、小如米粒的虫体似钯钉般吸附在鱼体上,或在鱼体上爬行,用其腹面的倒刺、口刺、大颚刺伤或撕破鱼的皮肤。鱼出现极度不安,在水中狂游和跳跃。
预防方法:放养前,每亩用生石灰150千克带水清塘(水深1米),可杀死水中鱼鲺的成虫、幼虫和卵块;或每亩用马尾松枝20千克,扎成数捆散放塘中预防。治疗采用每立方米水体0.5克90%的晶体敌百虫或1~2克2.5%的敌百虫粉剂全池泼洒。
2、细菌性烂鳃病
症状:病鱼体色发黑,鳃盖、鳃瓣充血发炎,鳃丝末端腐烂缺损。鳃上污物、粘液很多。剪取病灶处鳃丝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大量细长、滑行的杆菌。
预防:饲料中添加黄芪多糖、山青五黄散,连用3~5天。
治疗方法:
①饲料中添加肝胆利康散、惠得力或欧来诺。
②症状解除后,定期做好预防措施,避免再度复发。
3、鳙鱼水肿病
(1)急性型:患病初期的病鱼皮肤和内脏有明显的出血性发炎,皮肤红肿,身体的两侧和腹部由于充血发炎,出现不同形状和大小的浮肿红斑;鳍的基部发炎,鳍条间组织破坏,形成“蛀鳍”,肛门红肿外突,全身竖鳞,鳃苍白,全身浮肿;随着病情的发展,病鱼行动迟缓,离群独游,有侧游现象,有时静卧水底,呼吸困难,不食不动,最后尾鳍僵化,失去游动能力,不久死亡。急性型的病鱼一般2~14天即可死亡。
(2)慢性型:开始皮肤表层局部发炎出血,表皮糜烂,脱鳞,而后形成溃疡,肌肉坏死,邻近组织发炎,呈现红肿,有时局部竖鳞,鳍充血,有自然痊愈的,也有因此而死亡的。慢性型发病过程长,可拖至45~60天或更长一些时间。死亡之前,常伴有全身水肿,腹腔积水,眼球突出,有的出现竖鳞。
防治方法:
①严防鱼体受伤,受伤鱼不能用作亲鱼,更不要将受伤鱼和健康鱼一起混养。
②产卵池要挖除污泥,并用漂白粉或生石灰消毒。
③每立方米水体用氯霉素50克,浸洗病鱼24小时。
④对患病鳙鱼,每尾体重150~400克个体,注射土霉素3毫克。
⑤每千克饵料中加土霉素1.8克做成颗粒饵料,每50千克鱼每天投喂颗粒饵料1.5千克,连喂8天。
⑥用1/20000的高锰酸钾涂擦患处,以加速伤口愈合,减少细菌感染。
4、鳙鱼白头白嘴病
症状:病鱼吻端至眼球一段的皮肤色素消失呈白色。唇似肿胀,张闭失灵,呼吸困难,口周围的皮肤细胞坏死,常有絮状物黏附在口周围,呈现出白头白嘴状。有个别病鱼头部充血,呈现红头白嘴状。尾鳍的边缘有白色镶边或蛀鳍,不久便出现大量死亡。
防治方法:
①加强饲养管理,保证鱼苗有充足饲料和良好的环境,并及时分塘。
②每立方水体用三氯异氰尿酸0.3~0.5克全池遍洒,或用二溴海因0.3~0.5克全池遍洒;每立方水体用生石灰20~30克全池遍洒。
5、鳙鱼气泡病
症状:病鱼浮于水面,时浮时停,头向下尾向上,身体失去平衡。检查可见鱼体表、鳃丝、肠道出现较多的气泡,随着气泡增大和体力消耗,鱼失去自由游动能力,不久即死亡。
防治方法: 不施用未经发酵的肥料,掌握好投饵量和施肥量,不使水质过肥。一旦发生气泡病,应及时加注新水并排掉部分旧水。每亩鱼池用食盐0.5千克全池泼洒,也有一定效果。
高效主养鳙鱼技术要点:
(1)鱼种投放:冬季投放大规格鱼种,规格在尾重0.5—1斤的鱼种,每亩水面放养100尾,鲢鳙比例1:3。
(2)病害防治:4月20日左右使用杀虫剂1次,杀灭寄生虫;隔10天全池泼洒生石灰1次,每亩30公斤;6月20日左右使用消毒剂1次,隔10天全池泼洒生石灰1次,每亩30公斤,预防暴发性出血病。
(3)肥料投入:前期以有机肥为主,后期使用生物肥;视天气情况在晴天上午每5—7天用肥一次,可结合碳铵和磷肥(1:1配比)交替使用,全年用肥30次左右。施肥效果以保持水体透明度30厘米左右为标准。
(4)饲料使用:可定期使用菜饼或花鲢配合饲料,饲料投放要搭设食台。 经一个周期的养殖,白鲢投入每斤成本0.8元,鳙鱼投入每斤成本1.3元,可达到较好养殖效果。
鳙鱼养殖的产量及效益分析
鳙鱼的养殖模式可分为:精养塘套养、混养塘主养、水库网箱养殖、水库大水面放养等四种养殖模式。
在这几种养殖模式中,价格最高的是水库大水面放养的鳙鱼。由于水库水质清新,鳙鱼的养殖时间长,吃的是天然饵料,因此在市场上出售的水库大水面放养的鳙鱼的个体都比较大,轻则每尾重3~4公斤,重则每尾重4~5公斤。混养塘主养的鳙鱼经一年养殖,其个体也较大。由于水库大水面放养的鳙鱼市场价格较高,很多人用混养塘主养的鳙鱼来冒充水库大水面放养鳙鱼出售。而精养塘套养的鳙鱼,由于味道有土腥味,虽然其个体较大一般每尾在2.5公斤以上,但市场售价较低,同样有人用精养塘套养的鳙鱼冒充一般混养塘主养的鳙鱼出售。由于市场需求大规格鳙鱼,因此现在流行以鳙鱼为主的混养塘主养养殖模式。
在每年的8~9月每亩塘投放0.75公斤/尾的鳙鱼70尾,养至第二年3~4月出塘,此时市场上鳙鱼货源较缺,售价较高。同时每亩塘投放0.5公斤/尾的草鱼60尾、0.05公斤/尾的鲤鱼700尾、0.15公斤/尾的鲫鱼130尾、0.05公斤/尾的武昌鱼250尾、0.05公斤/尾的乌鳢10尾。在6月拉出鳙鱼出售后,每亩塘再投放0.75公斤/尾的鳙鱼80尾,养至8~9月出塘,而其他鱼类则在春节前出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