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艺学现代农业科技2012 年第 19 期多年来, 针对通榆县干旱日 趋严重、风沙不断加剧等不利态势, 该县把加快寻求破解途径、建立生态农业体系作为农业发展长远大计来抓。2006 年以来, 在吉林省农业委员会、吉林省农机局的大力支持下, 通榆县种子管理站组织县乡两级农机部门, 在全省率先开展了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工作, 并以其抗旱节水、防风固沙、培肥地力、节本增效的综合效应赢得了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的广泛认可。到 2011 年年底, 保护性耕作面积由示范初期的 33 hm2扩大到 3 000 hm2以上, 应用范围由以玉米为主延伸至水稻生产, 推广局面由政府主导转向 农民自 发。大力发展保护性耕作已成为利 在当代的增产增效工程、功在千秋的生态建设工程、铭记史册的劳动力解放工程。1实施保护性耕作的意义实施保护性耕作, 是继铧式犁和传统机械化耕作之后的又一次耕作制度革命, 是一种全新的旱地机械化耕作方式, 代表了 现代农业耕作技术的发展方向。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和水资源的严重短缺, 这种节能增效有利于生态环境的耕作技术的推广, 对通榆县来说已是大势所趋。实施保护性耕作是治理农田 扬尘、防治农田 风蚀的重要举措[1]。
保护性耕作, 通过秸秆留茬覆盖, 起到固土作用 , 大面积的实施可以有效减少地表土的风蚀和农田 扬尘; 实施保护性耕作是蓄水保墒、节水抗旱的有效措施。保护性耕作由于实行不翻地、不打垄、不铲、不趟的耕作方式, 最大限度地减少了 土壤翻动次数, 大大减少了 水分蒸发; 同时免耕播种采用 行间深松技术, 提高了 雨水渗透能力 , 有效地贮存天然降水; 实施保护性耕作, 是改良土壤、培肥地力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实施保护性耕作, 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效益的有效途径。实践证明, 保护性耕作使作物增产 5%~10%, 由于节肥节水节省劳力, 可增收节支 750 元/hm2以上。2 项合计可增收节支 1 500 元/hm2以上。2通榆县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现状通榆县从 2006 年开始实施保护性耕作, 几年来, 县农机局和相关部门不断探索, 在借鉴外地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了 此项工作的进程。一是结合县域实际, 确定了 保护性耕作的 2 种技术模式, 即对玉米实行“免耕播种, 不铲不趟, 定期深松, 免收秸秆(或高留茬)”的耕作原则, 实行了“垄侧免耕播种保护性耕作模式”, 制定了 《通榆县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操作规程》。
2009 年, 又实施了 “隔垄休闲宽窄行播种保护性耕作模式”, 即在同一垄的两侧 进行播种, 中间空 1 条垄, 又在下一条垄的两侧进行播种, 形成窄行 40 cm、宽行 80 cm 的种植模式。由 于产生边行效应, 作物的通风、光照都好于均行种植, 且可适当 加密, 增加了 株数, 提高了产量。二是县农机部门集中力量, 研发了 经济实用的免耕播种机具。 县农机推广站组织农机、农业技术人员 研制 出 了ZBM-1 型(瀚海一号)免耕播种机。该机可一次性完成开沟、施 肥 、 播 种 、 覆 土 、 镇 压 等 复 合 作 业 。 三 是 实 施 了 通 榆 县4 000 hm2玉米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工程。计划用 3~5 年时间, 在全县各乡镇场推广此项工程,2011 年全县玉米保护性耕作面积已达 3 000 hm2以上。四是承担了 省和国家级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项目 。通榆县的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工作得到了国家和省、市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2006—2010 年被列为省级保护性耕作示范县,2008—2010 年又被国 家列 为全国 保护性耕作示范县,2010—2011 年又被列为实施国 家级保护性耕作工程建设项目 县。
3推广成效一是抗旱节水取得实效。2011 年夏季, 通榆县发生了 较为严重的伏旱, 传统耕作地块和保护性耕作地块出现了不同情况, 在同时间开始灌水的地块, 传统耕地的玉米叶子已黄了 半截, 而保护性耕作的玉米不但一片墨绿, 且茎粗秆壮,玉米穗明 显偏大。8 月 末,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对保护性耕作地块和相邻的传统地块进行了土壤水分检测, 相邻地块土壤含水量分别是 8.72%和 5.35%, 保护性地块含水量增加 3.37个百分点; 秋季产量分别为 7 000、6 500 kg/hm2, 保护性耕作地块增产 500 kg/hm2。二是节本增收取得实效。保护性耕作,由 于秸秆还田 , 保墒节水, 培肥地力, 并且不翻地、不打垄、不铲不趟, 节省了 大量的生产成本。同时由于大量作物秸秆和根茬腐烂还田 , 有效提高了 土壤有机质含量, 培肥了 地力 。据吉林省农业科学院连续 3 年实行保护性耕作和传统地块的测定, 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分别为 9.26、8.84 g/kg, 保护性耕作地块有机质含量增加 0.42 g/kg。同 时, 由于减少了生产环节和用工量,大大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使农民有更多的时间外出 务工或拓展新的产业。
三是改善生态取得实效。由于有秸秆和根茬的覆盖和固持作用, 地里的表土层要比传统耕地高出 2~3 cm, 不仅可以保墒、节水、肥田、省工, 还可以使沙尘天气得到有效遏制。因此, 对生态脆弱的县份,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也是一项生态建设工程[2-3]。4存在的问题一是部分干部群众对保护性耕作的 认识不足。保护性耕作的效益是随着土地质量的提高而更好体现的 , 受传统通榆县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成效及对策王 猛1张洪利2王长新3王伟东1朱启芝1赵孝臣1张雨平1黄淑影1(1吉林省通榆县种子管理站, 吉林通榆 137200;2通榆县农业局绿色食品办公室;3白城市农委)摘要通榆县是典型的 风沙干旱地区 , 探索 和推广 保护性耕作技术, 对提高粮食产 量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实施保护性耕作的 意 义, 介绍了 通榆县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现状, 分析了 其取得的 成效及存在的 问 题, 并提出 了 对策, 以 期促进保护性耕作技术的 推广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技术; 意义; 现状; 推广 成效; 问 题; 对策; 吉林通榆中图分类号S3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9-0044-02收稿日 期2012-08-0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