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世界自然遗产地梵净山麓,山涧处处清泉涌。贵州江口绿源水产有限公司养殖基地,一条条中华鲟在水中怡然畅游,不时蹦出水面。公司副总理温显军说:“一条大中华鲟重百多斤,收入超过一头肥猪!”
若把时间坐标拉长,你看到的是另一个江口:梵净山头戴“世界绿洲”“动植物基因库”“生态王国”多顶桂冠,长期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巨大牺牲的江口群众,却长期守着绿水青山受穷。
如何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贵州省对江口等生态环境良好的县不纳入GDP考核,全力支持江口等县依托良好生态资源,大力发展生态产业。
近年来,江口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模式,走出了一条生态渔业裂变式发展之路。
东亿公司小龙塘净水鱼养殖基地一角
打工妹致富不忘家乡水
闵孝镇平寨村主任陈章在回忆以前全村经济发展时十分尴尬:“全村人多地少,没有产业支撑,全村1300多人,常年近800人外出打工,多数乡亲过着穷苦日子。”
杨秀萍家兄弟姐妹6人,生活甚是艰辛。杨秀萍一心想减轻父母养家负担,让弟弟妹妹安心读书,再回老家修栋房子,嫁个好人家。13岁的杨秀萍就背着父母和兄弟姐妹,悄悄离家南下打工。
生长在大山的杨秀萍虽然年纪小,但懂事早,肯吃苦,为人好,经过十多年的进厂打工、摆地摊、进商场、开店做生意等摸爬滚打,终于在深圳这个大都市购置了房屋,办起了自己的公司。
“在城市喝一瓶水要几块,但家乡的好水却白白流淌,好痛心。”闯出名堂的杨秀萍一直心系家乡,每年都会拿出约20万元资助乡亲,但她发现,微薄的“输血”并不能改变家乡的贫困,只有用好家乡资源发展特色产业,才能斩断穷根。
经过多方考察,杨秀萍得知,江口县已探明地下冷水资源53处,32处适宜开发利用,是贵州省冷水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同时,县境内发源于梵净山的太平河、闵孝河、桃映河、车坝河等数十条河流等冷水资源水质优良,水温多保持在15~23℃,适于冷水鱼生长,具有很大的养殖开发潜力。
2012年春节,杨秀萍忍痛卖兴深圳的房产、公司,带着2000万元回到家乡,决定依托得天独厚的冷水资源,带领乡亲规模养殖冷水鱼。
杨秀萍的产业选择与江口县的战略决策不谋而合。其时,江口县正紧扣贵州生态建设战略,开发丰富优质的水资源发展冷水鱼产业,力争走出一条生态美、百姓富的和谐共生之路。
当年3月,杨秀萍投资的贵州江口县绿源水产发展有限公司,在生态良好、水质优良的闵孝镇平寨村挂牌成立,开启“公司+农户”规模养殖冷水鱼之路。
江口绿源水产公司基地一角
合作社联企联农搭金桥
并不是每个人都理解杨秀萍回乡创业的好心。当平寨村民听说有企业要占用田地养鱼,有村民便暗中作梗,甚至阻扰公司流转土地:“那点土地流转费能吃几天?凭啥把自家的土地给别人发财?”
村民的质疑让杨秀萍也有些担忧:万一养殖失败怎么面对乡亲?而且公司还面临缺人力、缺土地、缺资金等难题。
“农村产业涉及千家万户,企业有事业追求,农户有利益需求,最好有个中间组织来协调两者的矛盾和利益。”县相关领导建议平寨村成立合作社,发挥人熟地熟的优势,处理好土地流转、村民入股、技术培训、基地用工等“内事”,腾出企业专心致力于产业选择、市场销售对“外事”。
于是,公司与平寨村两委决定成立江口梵源水产发展专业合作社,引导村民以土地、工资、技术、现金等入股合作社,实现资源变资金、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抱团养殖冷水鱼。
合作社参与产业发展,土地矛盾迎刃而解,农户入股公司的积极性高涨。
村民郑传武家有7口人,人多地少,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他家没有土地入股,但他通过公司的前期培训,掌握了鱼苗管理技术,便以鱼苗管理技术占0.5股、以“精扶贷”5万元入股合作社。
自加入为合作社后,郑传武意识到自己就是公司的主人,每天天刚亮,他就第一个来到公司,精心管理鱼苗。付出当然有收获,郑传武兴奋地搬起手指算去年的收入:每月工资4000元,年底技术入股分红得6000元,‘精扶贷'入股分得1.2万元,全年收入6.6万元,是过去在外打工的3倍多。
几年来,入股公司的农户全部脱贫致富。如今的平寨村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要想富,户联户;联起户,小康路上迈大步。顺口溜说的就是农民合作社。
翻开合作社的一份报表,一组组数据引人注目:28人工资入股折合股金50.4万元,年底分红12.09万元;5人技术入股折合股金5万元,年底分红1.2万元;67人现金入股275万元,年底分红66万元;30户土地入股折合股金4.5万元,年底分红1.08万元……
生态水养致富鱼。在绿源公司和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昔日闲置的人力、土地、资金等要素被激活的平寨村,短短几年间发生着天翻地覆变化,由以前的三类贫困村实现华丽转身,成为江口县脱贫致富的标杆。
江口生态好水养致富鲟鱼
模式好生态渔业富江口
“这里的常年水温18℃,水质非常好,养出的中华鲟等冷水鱼口感好、卖得俏。”温显军说,公司产品已获得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书,畅销重庆、广西、云南等地,供不应求,预计今年可实现产值1700万元以上。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江口县把冷水鱼与生态茶、猕猴桃等作为全县主导产业来抓,每年坚持安排专项资金,大力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纵深推进冷水鱼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早在2014年,省特色水产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副所长周路等,一起把新型专利装置技术,成功应用于江口冷水鱼繁育企业,助力江口成为我省唯一鲟鱼养殖产业裂变式重点发展县,实现年培育鲟鱼苗500万尾以上。
借鉴绿源公司发展模式,德旺乡引进贵州东亿农业公司发展冷水鱼产业。该乡净河村组建扶贫专业合作社,将220万元扶贫资金投入东亿公司,抱团发展。
在绿源水产带领下,平寨农民转型为渔民。
截至去年底,净河冷水鱼养殖基地建成占地180亩的68个鱼池,年产鱼100万斤、产值1400万元,带动2000余村民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生态资源变成致富资源,江口县生态渔业正大放异彩。在生态渔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江口已组建专业合作社50余个,在30个村发展鲟鱼、大鲵等特色水产5900余亩,生态渔业年总产值已突破1.6亿元,实现裂变式发展。
去年3月,东亿公司再次投资1.1亿元,在凯德街道小龙塘村建设冷水鱼养殖基地,预计今年实现产值5800万元,利润1700万元。
生态资源好,组织模式好,后来居上的东亿公司雄心勃勃:到2021年建成5个基地,新建鱼子酱加工厂,实现产值2.2亿元以上,把江口县建成为全省最大的冷水鱼繁育基地、全国最大的鱼子酱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