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江黄羊,是由四川省南江县畜牧局等7个单位的畜牧科技人员,根据南江县林多草多的自然特点,历经四十余年选育的肉用型山羊新品种。它生长快、抗逆性强、产肉性能好,适合在四川省南江县水草肥美的山林里狂奔。
蔡斌,怀着满满的农业激情从农技养殖专业毕业,回到南江老家誓要干一番大事业,他的首选目标,就是为山林而生的南江黄羊。不过,他想让南江黄羊离开舒适的山林环境。这是为什么呢?
圈养南江黄羊的坎坷之路
上过大学的蔡斌深知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性,南江黄羊要想搞出点名堂,产量和质量必须双双提升,而其放养模式却又成了限制规模的枷锁,也限制了养殖户的收入。如何能扩大养殖规模,让养殖户们富起来,让南江黄羊被更多地推广出去呢?蔡斌开始琢磨圈养的新模式。
不过,这个想法同行们并不认同。放养不需要建造圈舍,也不需要太多饲料成本,跑在山林里的羊肉质也相对较好,怎么看圈养都不是个划算的买卖。
而蔡斌却认为,圈养可以节省更多的人力,降低劳动力成本,使养殖规模能扩大三五倍,赚到的钱也自然会比放养多。对于肉质的问题,则可以通过给羊建运动场的方式来解决。
然而,南江黄羊的活泼好动和倔强的性格,成为了圈养的最大难点。
2002年,蔡斌首次尝试将300只羊本该放养的羊赶进羊舍里圈养起来,被赶进羊舍的南江黄羊产生了剧烈的应激反应,最后病的病,死的死,第一次圈养以蔡斌赔了50多万元宣告失败。这次失败没有使蔡斌放弃,反而激发了他的斗志。
“我从来就是这样一个人,在哪里跌倒我就要在哪里突破爬起来。”
为了让南江黄羊更好地适应圈养的新环境,蔡斌天天往山里跑,跟在放养的羊群后面,努力地弄清楚羊的喜好和生活习惯。
他找来一些模拟大自然的音乐每天给羊放,放松羊的身心。
为了让羊吃得更好,蔡斌和他的团队跑到山东、内蒙、河南等养羊大省去寻找更好的草料,经过反复的尝试,蔡斌终于摸清了羊的口味,用高粱壳、玉米芯、花生秧等七八种产自各地的干草料,制定出了复杂多变的菜谱。他还在羊舍附近种了黑麦草,用来给那些要产仔的、身体弱的羊作为营养加餐。
羊群吃美了,心情也美了。在他的努力下,圈养的羊从营养不良、瘦骨伶仃变为和放养的山羊一样四肢粗壮、紧致结实。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2015年蔡斌终于成功实现了南江黄羊的圈养,他的养殖场年销售额达到了600多万元。其他的农户们看到蔡斌的成功,意识到圈养模式既省人力又有高收益,终于也开始纷纷尝试圈养。
新的养殖模式带来新的商机
南江黄羊的圈养模式逐渐发展壮大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选择返乡创业,回到农村投身于南江黄羊的产业之中,南江黄羊的产业链不断延伸发展。
张吉林以圈养的模式养殖南江黄羊后,他的羊实现了全年销售,尤其是在南江黄羊市场最惨淡的春季,他也能有羊可卖,利润直接翻了一倍。除此之外,他还在山上开起了农家乐,将羊肉直接端上餐桌。这种朴实的美食深受游客和采购商们的喜爱,美食也带动了南江黄羊的销售。
另一位年轻人岳俊杰,也将关注点放在了南江黄羊的美食市场。南江黄羊规模化的养殖使南江黄羊的采购价格也降低下来,因此,岳俊杰选择通过中央厨房加小店的模式,降低规模成本,将羊肉汤店迅速复制到全国去,让更多人吃到南江黄羊。
从前,南江黄羊的单价很高,比如羊肋骨可以达到98元一斤。本地人很难吃到南江黄羊,只有少数的大酒店里才会在做,售价也是在几百到上千元不等。而如今,圈养的新模式使南江黄羊的养殖规模化,让南江黄羊从昂贵变为平价,每一个普通消费者都可以品尝到南江黄羊的美味了。
截至去年,南江县全县承担的南江黄羊已经达到了45万只,已经有5100户农户在养殖南江黄羊,其中有1200余户脱贫户通过养殖南江黄羊实现了稳定的增收。
从放养到圈养、昂贵到平价,是蔡斌的坚持不懈和执着探索。他成功带动了养殖模式的升级,改变了南江县南江黄羊产业的窘境,也让南江县本地人终于吃上了养在家门口的羊。圈养的养殖模式也会继续带动南江黄羊产业发展壮大,带动更多养殖户走向致富的道路。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