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深入实施,加之即将实现的高铁全覆盖,阜阳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发展机遇。能不能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关键看营商环境怎么样。
今年以来,市人大常委会多措并举,分别采取听取民营经济发展情况的专项报告、作出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开展中小企业促进“一法一条例”执法检查等多种方式强化监督。11月21日,市人大常委会围绕“融入长三角高铁全覆盖”,对我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专题询问,梳理工作推进中的痛点、堵点、难点,找准破解之道,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办事难、落地难?
——建设“数字政府”,推进行政审批改革
“不少企业群众反映,同一种材料需要反复提交给政府各部门、反复核验,请问政府在加快电子政务发展与优化营商环境协同,‘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方面做了哪些工作?”“目前阜阳已加入长三角朋友圈,行政审批速度也应向江浙沪看齐,我市项目审批要如何赶超江浙沪速度?”......便捷高效的政务环境,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内容。“数字政府”建设、行政审批改革等成为人大代表和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我市持续深化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让企业和群众办事更方便。“一网”方面,实现与安徽政务服务网应接尽接、政务服务事项应上尽上,累计受理办件430.2万件,办结率97.2%;加强“皖事通”阜阳分厅建设,实现“电子病历查询”等80个便民利企服务事项“掌上办”“指尖办”。“一门”方面,市级政务服务大厅进驻窗口单位48家、服务窗口295个,进驻各类服务事项1670个;在全市8个县(市、区)、170个镇(街道)、1938个村(社区)设立便民服务大厅,方便群众就近办、多点办。“一次”方面,在14.3万个上线政务服务事项中,梳理“最多跑一次”事项14.2万个,实现绝大多数事项即来、即办、即结。
同时,积极推行“一窗受理、联审联办”。整合多部门、多程序复杂审批事项,将企业来回跑、部门逐项批转换为一窗受理、集成审批,大大缩短了办事流程,提高了办事效率。
融资难、用工难?
——完善相关政策,优化各方服务
融资难、用工难等一直是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反映的难点问题、热点问题。“我市在深化企业金融服务方面出台了哪些政策?在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发展方面有什么具体举措?”“请问市人社局在帮助劳动力供求双方实现对接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市地方金融监管局负责人在应询时表示,我市出台了《金融服务民营经济发展实施意见》《阜阳市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绩效评价激励办法》,加大民营企业分值权重,落实财政奖补政策,引导信贷资源向民营企业倾斜。截至9月末,全市民营企业贷款余额582.86亿元,较年初增加93.71亿元,同比增长17.92%;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280.3亿元,较年初增加160.17亿元,同比增长14.73%。出台《关于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进一步落实无还本续贷政策的指导意见》,创新“借新还旧”业务模式,全市无还本续贷余额22.54亿元,较年初增加6.28亿元;财政安排续贷过桥资金1.95亿元,周转金额31.68亿元,服务企业575家。发挥政策性担保增信功能,全市新型政银担业务新增担保贷款103.01亿元,服务市场主体6290户。发放“税融通”贷款8.27亿元,服务企业268家。
为优化企业人力资源服务,我市建立了劳动力资源数据库,目前市、县两级已录入490万人;举办“2+N”招聘会865场次,参加企业1.87万家次,提供岗位37.76万个,入场55.5万人次,达成意向性就业3.2万余人次。“接下来,我们将用好市级平台,积极对接企业,同时着力开展形式多样的招聘会,打造线上平台,努力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切实解决企业用工难题。”市人社局负责人表示。
行政执法不作为、慢作为?
——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依法慎用强制措施
法治环境是打造良好营商环境的基础。“请问在处理涉企案件时,围绕‘依法慎用强制措施’,市公安局、法院、检察院是如何保障企业合法经营和企业家合法权益,为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发展营造良好法治环境的?”“对执法的违法违规行为,请问市市场监管局、市税务局是否制定了‘发现、追责’机制?查处情况如何?”......在专题询问中,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市人大代表连续提问。
近年来,我市积极为企业提供法律服务,成立民营企业法律服务团49个,积极开展民营企业“法治体检”和“送法进万企”“法治巡讲”等活动。累计走访民营企业589家次,撰写法治体检报告360份,梳理法律风险点908个,提出预防风险、解决纠纷意见建议1004条。同时,我市切实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出台《阜阳市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的实施方案》,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并积极开展行政执法案卷评查,目前已评查54卷。
在应询中,市中院、市公安局、市检察院表示,通过严厉打击涉企违法犯罪案件、对民营企业的相关案件重点处理优先办理、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等,努力为民营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记者 杨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