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推进我省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充分发挥优秀学科教师团队和优秀教科研工作者团队的带动和辐射作用,积极搭建校际学科教研平台,努力营造“学科育人”和“深度学习”赋能的学科教学形态,促进教师专业成长,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在2021年组织开展了首届陕西省中小学学科优质教学基地和幼儿园优质教科研基地评选活动。经全省各级教研部门积极报送,省教科院组织专家经过初评、复审,评审委员会确定、公示等程序,评出了陕西省首届中小学学科优质教学基地和幼儿园优质教科研基地。为了更好的实现优质资源交流与共享,省教科院联合华商网分期对评出的优质基地的教科研经验进行展示。

“学教研改创”,助力教师成长

——西安市碑林区西铁第二幼儿园教科研基地建设经验

西安市碑林区西铁第二幼儿园立足本园发展,加强教科研工作,尝试开展一系列园本教研活动,努力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改善教师的教育行为,提高教师观察幼儿的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幼儿的发展,“学·教·研·改·创”五阶递进式教研模式推动了幼儿园的特色发展,不断增强教师们的科研意识,科研网络日臻完善,研究领域继续拓宽,科研管理日趋规范,研究水平不断提高。

image.png

一、园所教科研的做法

(一)分析教师现状,扎寻教研“真”方向

image.png

在了解到在不同专业阶段教师对专业发展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困惑及需求后。幼儿园重新审视以往的教研工作,从系统论的角度进行总结提炼,秉承教师专业发展要“扎根内在需求、扎根鲜活经验、扎根行动反思”的原则,提出“学→教→研→改→创”五阶递进式教研模式。以教师面临的共同困境和问题为主题,促进教师积极参与到研修活动中来,启发教师分析并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问题,对自身的实践性知识进行不断地调整、修正、再实践、再反思,引领教师逐步实现“教材—教学—教研—教育”的发展。

(二)结合发展阶段,构建教研“真”模式

image.png

通过以教师为主体的研修活动,及时解决教师们的困难和问题,总结、推广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形成民主、开放、科学的教研机制,打破单纯发挥“个人教研经验”“师傅带徒弟式”的教研方式,立足园本研修,开展校际间的合作研修、骨干教师的团队研修,构建层级联动的教研系统,实现“学习成为习惯,教研成为常态,改进成为自觉,创新成为追求”的教研目标。

“学教研改创”五个层次,既相互独立又互相关联、循环往复、螺旋上升、开放而不封闭。它和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相对应,入职期——学;适应期——教;发展期——研;成熟期——改;卓越期——创。发展时期不同,教研重点亦不同。

(三)针对发展特点,提升教研“真”效率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兴园之本。加强理论学习,积极支持、鼓励和组织广大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勇于开拓,不断创新。针对我园教师的特点进行分析,我们通过以下园本教研的形式来实现教师专业发展。

1.教研内容系统化

根据教师不同的发展需求,整体筹划分层递进,组织不同类型的培训内容与活动。从领域核心内容和教师发展水平两个维度出发,设计多样性、系统化的教研内容,要求教师根据发展的需要,制订持续性的专业成长规划,并按培训进度安排及时发布各个时期的学习要求,了解教师们的学习困惑,解答大家提出的问题,组织专题讨论活动。此外,向不同层次的教师推荐不同书籍。

2.教师培养系统化

根据入职期教师群体特征制定《入职期教师三年培养计划》,通过连续三年的培训追踪,提升入职期教师的专业素养,帮助他们实现“站住→站稳→站好”的发展目标。在教研活动中帮助他们熟悉和把握内容及基本的教学方法、教学程序等。适应期的教师在读懂教材的基础上,思考领域知识的衔接点、幼儿可能遇到的困难、突破的关键、蕴含的思想与方法。主要通过培训、教研来完善自己的学科知识和发展自己的专业技能。针对发展期教师的需求,在已有水平的基础上,向他们提出新任务、新要求,要求关注“游戏化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儿童行为的分析和评价”等。我们注重指导成熟期的教师掌握教育研究的科学方法,充分总结并升华自己的经验,提炼独具个人魅力的教学艺术。还积极思考如何帮助卓越期教师构建适合其发展的专业共同体,并要求他们在分析自身需求的基础上优化研究团队,将最能帮助自己解决问题的同伴或专家吸纳进来。

3.教研方式自由化

教研活动的主角是教师。我们改变以往教研主管既是策划、导演,又是主演的形式,让教师参与到教研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中来,形成民主、开放、科学的三大教研平台。

image.png

(1)研发平台:以课程开发和研究为主线,以教师自主发现教育教学中的问题,选择合作伙伴,组成研究团队为途径,从而寻找出产生问题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完善课程的实践和研究。

(2)学习共同体平台:以团队学习为特点,以合作、互动、开放的团队学习为形式,积极吸纳园外的专家参与到共同体学习,开展对话和交流,激活智慧,使教师不断地获得并整合更多信息资源和专业经验,以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

(3)实践共同体平台:以“行为跟进式”为实践方式,采用设计、跟进、分析、反思、修正循环往复的实践,使教师对自己有关理念及行为进行剖析与评价,逐步学会自觉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不断促进教师“在行动中反思”和“在反思中行动”的这一思维方式的形成,提高专业水平,提升实践智慧。

(四)以园本课程为目标,加强教研成果转化

1.渐进式科学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image.png

我们将教育科研定位在着眼于教育问题解决的探索性实践,分“三步”走,实现点面结合,最终形成研究型的教师群体。

第一步“背着过河”。让科研骨干承担着市、区级课题,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通过以一带几的结对方式,把其他教师吸收到自己额度课题组中来,进行全程示范、指导、讲解,让她们掌握一些科研的基本方法。

第二步“扶着过河”。将幼儿园、科研骨干教师承担的课题分解为若干个子课题,让原本结对的教师承担研究任务。在此过程中,我们注重,课题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和清晰的思路。允许结队成员自己从主课题中寻找适合自己实践研究的切入点开展研究。

第三步“摸索着过河”。激发科研骨干寻找有价值的研究课题经验,学会了把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问题设计成课题,最后能自己进行独立研究。

2.丰富的园本研修成果,构建园本课程体系。

我园以幼儿的经验、能力、兴趣、需要为出发点,在课程多元化、教材生活化、活动游戏化的理念指导下,用主题统整的形式,将各领域的学习关联起来,同时以“在游戏中舒展生命的灵性”为教育目标,开展生活化主题生成活动。在实践中,教师们感知到必须根据目标及幼儿的需要和已有经验以及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生成活动。在尝试中,中、大、混龄班共生成多个兴趣主题,教师们不断的在实践中探究和摸索,寻找制定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尊重幼儿经验的目标的方法,从而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促进每位幼儿的充分发展。

二、近几年的教学教研荣誉和成果

近年来,全园在研究过程中培养了一批批省市区级教学能手及骨干教师。本园现有省市级学科带头人2名、省市区级教学能手17名,省市区级教学新秀6名,多名青年教师获得省、市级教师技能大赛一、二等奖。全园共结题了7个省级规划课题、2个市级规划课题,13个市级小课题,1个区级规划课题、20个区级小课题结题,24个园级小课题。现有1个省级规划课题、1个市级规划课题,3个区级规划课题,8个园级小课题正在研究中。教师的多篇文章分别刊登在《学前教育》《学前教育研究》《早期教育》等学刊。数篇教育论文、教案设计分获省、市、区一、二、三等奖。

教科研应着眼于“幼儿发展需要”与“教师自身需要”的双重统一,解决“共性与个性”的问题。西铁二幼将继续探索教科研新路径,寻求创新与突破,进一步提升园本教研的深度与广度,通过“承前启后”的园本教研实践与创新成就聪慧的优秀教师团队。

(华商网 杨帆/编发 省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审核)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