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的冬日,位于锦屏县偶里乡寨霞村皆培牛的“寨霞黄牛养殖场”里,不时传出闲适悠长的“哞哞”声。
走进养殖场内,气派的牛舍宽敞明亮,合作社请到养殖场里务工的村民将圈舍卫生打扫得十分干净,30头黄白花相间的西门塔尔牛正在悠闲地咀嚼着草料。
“我们为养殖选品做足了文章,经过详细了解西门塔尔牛体型大、适应能力强,肉质好,并且是乳、肉兼用的品种,后期发展还留有很大空间。”寨霞村第一书记杨胜权介绍到。
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偶里乡有效调整产业布局,依托乡村振兴政策,因地制宜利用自然资源,通过“种养结合、以种带养”的发展格局,先是打出“寨霞山泉水大米”特色品牌,鼓励群众大力种植特色品种水稻。再利用稻草富余带动养殖经济,探索出肉牛养殖产业,向群众收购稻草作为牛场养料,变废为宝。使产业发展出真章,农民增收出实效。
“当前肉牛平均日增重为1公斤左右,最高体重可达1300公斤,预计每头价格为2万余元,再过月余就可以陆续出栏,养殖效益比较可观。”寨霞村乡村振兴驻村干部吴智能笑着说。
据了解,锦屏县寨霞农业综合开发农民专业合作社自引进西门塔尔肉牛养殖以来,带动2人在基地稳定就业,带动20余人收购、加工、搬运草料以及基地建设等灵活就业。同时,通过土地流转,向村民收购稻草、玉米等草料,真正带动群众参与受益,利民惠民。
“接下来,合作社要培养一批带头人,不仅要扩大规模,还采用‘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动大家有条件地参与分散养殖,由合作社统筹做好技术指导和销路保障,没有条件的以种草料、到基地务工等方式来参与,把我们村的肉牛养殖产业做强。”寨霞村党支部书记龙开政信心满满地规划道。
下一步,偶里乡将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大力动员群众参与发展特色产业,铆足乡村振兴“牛劲头”,抓牢产业发展的“牛鼻子”,稳中求进,让乡村产业成为农民致富的强力牵引,不断推动乡村产业向着特色化、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通讯员:龙景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