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生环节动物中,具有较大开发和利用价值的生物饵料种类主要有两大类:一类俗称丝蚯蚓又称水蚯蚓或红虫,寡毛纲(O1igochaeta),常见培养种类有苏氏尾鳃蚓(L.gotoii)和霍甫水丝蚓(L.hoffmeistteri)另一类是沙蚕,属多毛纲(Polychaeta)如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aibuhitensis)和日本刺沙蚕(Neanthesjaponica)。一、丝蚯蚓的生物学形态特征繁殖习性生长与寿命生态条件二、丝蚯蚓的培养土池小型培养大田培养水蚯蚓繁殖快、营养价值高(干物质中含粗蛋白62%,必需氨基酸总和达35%),是许多水生动物苗种期喜食的开口饵料,更是鲟、鳅、娃娃鱼及黄鳝等底栖鱼的主要食粮。水蚯蚓中适于养殖的种类有:苏氏尾鳃蚓和霍氏水蚯蚓。养好水蚯蚓,可为养殖水产品提供长期稳定的优质动物饲料,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和养成品质。随着名优特水产品养殖业的迅猛发展,水蚯蚓越来越受到广大养殖者的青睐。因此,积极开发养殖水蚯蚓很有前途。水蚯蚓池养、田养均可,以池养产量最高,每亩年产量可达750~1000公斤,按目前市场最低价每公斤20元计产值达1.5~2万元,可获纯利0.8~1.2万元。

水蚯蚓是水栖寡毛类中的一大类群。俗称红线虫、沙虫子、丝蚯蚓等。应当选择当地的优势种类作为人工养殖的对象,一般选用的有苏氏尾鳃蚓、活体长达150毫米以上,这是水蚯蚓家庭中个体最大的一种。宽1~1.25毫米,体重50.55毫克。体色淡红至深紫色,尾部每个体节有1对丝状鳃(整条蚓至少有60对以上)口前叶锥形,背刚毛自第2呈隆肿状。本种在群体中所占年总产量不足5%口前叶为钝锥形,活体长约20~30毫米,体毫米,体重6.76毫克。蚓体分60~80背腹刚毛始于第2节。身体前端背面每束刚毛由条发状刚毛和3~5条针状刚毛组成,向后则发状刚毛逐渐减少直至全部消失,针状刚毛也逐渐减少但不消失。环带在第9~12节上。本种在周年各月的产量相对最为稳定,秋冬季(10~12月份)略高,可以认为它一个更喜低温的种类。霍甫水丝蚓的群体产量占全年总产量的20%左右,是生产中的一个主要品种。有无尾鳃。颤蚓主要特征在于尾部每个体节上有一对丝状的鳃。尾部常露出泥外,随水摆动呼吸,缺氧时颤动加快;丝蚓主要特征在于阴茎鞘的鞘口扩张,边缘翻转似喇叭花形,没有尾鳃。虫体粗细。颤蚓虫体较粗,成体直径约1.2~2.2mm。易卷曲,活体伸延时长度达100mm以上。

紫红色,体节可达185,每节背腹均有刚毛。性成熟个体头后体节上有一明显的环带,呈灰白色隆肿状。丝蚓,虫体较细长,体直径约0.5~1.2mm,无鳃。体褐红色而后部略呈黄绿色,环带似戒指状、较小。耗氧需求。颤蚓,多分布在流水两侧3~5cm泥层中,属于喜氧种类。在高温或少氧时,尾鳃伸出更长且鳃丝伸展更开,甚似微小的红色羽毛在水中不停荡漾。丝蚓,分布在腐植质丰富的泥中,深度可达20cm以下,较耐低氧,水中氧足时虫体红褐色,氧少时泥揭带黄色,缺氧时常群裹一团停在泥表近水面或深藏泥中。此品种适宜人工高产养殖。指鳃尾盘虫单体长约5毫米,能行无性分裂繁殖。体重5.06毫克。蚓体分9~26节,无吻,身体大部分呈血红色。背刚毛自第11节开始,每束针状、发状各一条。具鳃4对,环带在第5节上。本种在高温的7个月的生长与繁殖速度最快,产量所占的比例也大,而在其他月份则较低。可认为它偏爱高温的种类,生产中有重要的接茬互补作用。其群体产量约占全年总产量的10%上下。叉形管盘虫米,宽0.5毫米,体重1.42毫克。有体节18~25前叶圆形。腹前有两根触须,具鳃3~4对。环带位于第节上。本种的生态特点与指鳃尾盘虫相似,高温季节其产量比重大,其他月分则显著减少,也是喜高温的种类。

尽管其群体产量只占全年总产量的5%以下,但在生产中同样起接茬互补作用。口前叶呈圆锥形,活体长约10~15毫米,体宽0.75毫米,体重5.78毫克。蚓体由50~70个体节组成。全身只有钩状刚毛,体前端7~8条一束,中部减为3~4条一束,最末端1~2条一束。生殖环带在第11~12节。本种对生活环境的适应能力极强,其产量居上述5季均能高产,仅高温季节的7、8、9月份稍差。深栖水丝蚓的群体产量占全年总产量的60%以上,一个最适合人工养殖的品种。丝蚯蚓雌雄同体,一年四季均可产卵繁殖温度高则繁殖快,25~28为最适温度生殖常有群聚现象,群体产量高3、生长与寿命丝蚯蚓生命力很强,能再生,身体被切断后能分化出组织补充被切掉的部分,再生为完整的个体。人工培育的丝蚯蚓寿命较短,一般只有80-100体长大多在50-60mm左右。4、生态条件1)、分布丝蚯蚓的种类大多为世界性的分布,自然状态下生长往往是一个类群、多品种共生。2)、食性食性较杂,吞食泥土,从土中食进腐屑、细菌以及底栖藻类。3)、温度1~36的水温中都可生存,生长高峰季节为4~10月份,低于6时,体分泌一层胶质薄膜包裹全身。4)、溶解氧与pHDO2mg/L,pH4.0~7.5时可正常生存。

(一)土池小型培养3、引种与接种4、饲料与投料7、采收8、提纯9、暂养与外运10、保存建池地点要求:水源充足、排灌方便、坐北朝南。培育池的规格:长10~30米、宽1~1.2米、深0.2~0.25米。池底敷三合土,池两端设排水口、进水口各一个。培养期的原材料可选用鱼塘淤泥、稻田肥泥、污水沟边的黑泥等富含有机质的污泥、甘蔗渣等疏松剂和牛粪、鸡粪等有机粪肥这三类物质。先在池底铺垫一层甘蔗渣或其他疏松剂,用量为2~3公斤/平方米,随即铺上一层污泥,使甘蔗渣或其他疏松剂与污泥的总厚度达到10~12厘米,加水淹没基面,浸泡2~3天后,每平方米施牛、鸡、猪粪10公斤左右。接蚓种前再在表面敷一层污泥,厚3~5厘米,同时在泥面上薄撒一层经发酵处理的麸皮与米糠、玉米粉等的混合饲料150~250克/平方米。最后加水,使培养基面上有3~5厘米深的水层。这时就可引进水蚯蚓种。3、引种与接种每年秋季,当气温降至28左右时即可引种入池。水蚯蚓的种源在城镇近郊的排污水沟、畜禽饲养场及屠宰场、糖厂、食品厂排放废物的污水沟等处比较丰富,可就近采种。接种工作比较简单,即把采回的蚓种均匀撒在蚓池的培养基面上就告完成。每平方米培养面积按500~750克接种为宜。

4、饲料与投料水蚯蚓特别爱吃具有甜味的粮食类饲料,畜禽粪肥、生活污水、农副产品加工后的废弃物也是它们的优质饲料。所投饲料(尤其是粪肥)应充分腐熟、发酵。室温在20以下时需加酵母片促其发酵,用量是每1~2千克干饲料加1片左右。接种后至采收前每隔10~15天,每667平方米追施腐熟的粪肥200~250千克;自采收开始,每次收后即可追施粪肥300千克左右,粮食类饲料适量,以促进水蚯蚓快繁速擂池的作用:1)、能防止培养基板结;2)、能将水蚯蚓的代谢废物、饲(肥)料分解产生的有害气体驱除;3)、能有效地抑制青苔、浮萍、杂草的繁生; 4)、能经常保持培养基表面平整,有利于水流平稳畅通。 水深调控在3~5厘米比较适宜。早春的晴好天气,白天池水可浅些,以利用太阳能提高池温,夜晚则适当加深,以保 温防冻;盛夏高温期池水宜深些,以减少阳光辐射,最好预 先在蚓池上空搭架种植藤蔓类作物遮荫。太大的水流不仅会 带走培养基面上的营养物质和细菌,还会加剧水蚯蚓自身的 体能消耗,对增产不利,但过小的流速甚至长时间的静水状 态又不利于溶氧的供给和代谢废物等有害物质的排除,从而 导致水质恶化,蚓体大量死亡。 头天晚上断水或减小水流量,造成蚓池缺氧,第2天一早便可很方便地用聚乙烯网布做成的小抄网舀 取水中的蚓团。

每次蚓体的采收量以捞光培养基面 上的“蚓团”为准。 可将一桶蚓团先倒入方形滤布中在水中淘洗,除去大部分泥沙,再倒入大盆摊平,使其厚度不超 过10厘米,表面铺一块罗纹纱布淹水1.5~2厘米深, 用盆盖盖严,密封约2小时后(气温超过28时,密 闭的时间要缩短,否则会闷死水蚯蚓),水蚯蚓会 从纱布眼里钻上来,揭开盆盖,提起纱布四角,即 能得到与渣滓完全分离的干净水蚯蚓。 若当天无法用完或售尽,应进行暂养。每平方米池面暂养水蚯蚓10~20千克,每3~4小时定时搅动分散一次,以 防结集成团缺氧死亡。需长途运输时,途中时间超出3小时 以上,应用双层塑料膜氧气袋包装,每袋装水蚯蚓不超过 10千克,加清水2~3千克,充足氧气,气温较高时袋内还 需加适量冰块,确保安全运抵目的地。 有带水运输、不带水运输和尼龙袋充氧运输三种方法: (1)带水运输。木桶或其他容器中装入洗净淤泥的丝蚯蚓,并加水10 厘米,直径为50厘米的木桶可装载20千克的丝蚯蚓。用汽车运输,4~ 6小时成活率为100%。 (2)不带水运输。将丝蚯蚓装入蟹苗箱中进行运输。运输时每只蟹苗 箱装放丝蚯蚓3~4千克,3~4箱叠起为1套,用绳扎牢。

最下面蟹苗箱 留空不装,以保持箱内的空气流通。运输4~6小时,成活率可达100%, 若运输路途较远,则需要中途加水或换水。 (3)尼龙袋充氧运输。适于长途运输。一般每袋装丝蚯蚓4千克,温 度保持在10以下,运输延续15小时不会死亡。 其中带水运输较普遍,成活率也较高。无论采用上述哪种运输方式, 当气温高达25以上时,应减少丝蚯蚓的装运量,或采取降温运输。 10、保存 水蚯蚓的保存有带水保存法和脱水保存法: 带水保存法就是将干净的虫置入浅水容器中,水位约 10~20cm,每日换水3~4次。最好的方法是采用流水法或 滴水法进行增氧,每天洗虫2~3次,可保存较长时间。 脱水保存法就是将干净的虫体铺放在玻璃板或光滑的 地坪上,注意阴凉通风,不要太阳直晒,每天向虫体表层 喷水数次,可保虫2~3天。注意投喂前要再在水中清洗。 (二)大田培养 1、培养田的选择与耕耘 2、引种与接种 3、饲料与投料 4、采收 1、田块准备 土质较肥,水源有保证,水质良好,管理方便,每块稻田2000- 3300平方米为宜。田块改造:在离稻田田埂1米处四周或对角挖宽 1.5-2米、深1-1.5米的集鱼沟和鱼溜,在田中间隔1.5-2米开挖一条沟 宽40-50厘米(用于排水和操作)的排水沟,畦面用于培育水丝蚓和 栽培水稻。

选择田块: 2、蚓种放养 施足基肥;准备基料。在稻田底土中加入稻草或麦秸,或在池底铺垫 一层甘蔗渣、玉米秸秆做疏松剂,然后铺上一层污泥,加水浸泡2-3天后再 施鸡粪、猪粪等,让其腐烂发酵。养殖稻田在备好基肥及培养基后,田中 会自然繁殖大量水丝蚓,不须进行水丝蚓接种。但如田中原本没有水丝蚓, 则一般每667平方米稻田可放水丝蚓种50-60千克(含蚓土等杂物)。水丝 蚓种可到含有机质、腐殖质较多的污水沟收集。 3、日常管理 (1)水位调控。水丝蚓种放养后,培育池或培育床的水深保持3-5厘米 即可。水温偏低时,水位可浅一些;水温偏高时,可将水加深10厘米左右。 同时,在整个培育期,培育池最好保持微流水状态。 (2)添加饵料。及时补投饲料。水丝蚓饵料既有青糠、麸皮、玉米粉组 成的精料,又有畜禽粪肥经发酵形成的粗料(也可用于培育泥鳅)。水丝 蚓每次取食后,要适当追施混合料,每667平方米100-150千克。 (3)敌害清除。水丝蚓养殖期间,培养基质表面经常会生长一层青泥苔, 这些须定期人工刮除,同时还要防止青蛙、老鼠、水蛇等生物敌害进入。 丝蚯蚓生活于有机质丰富的污泥水中,必须严格地漂 洗、消毒,以清除污泥、细菌和寄生虫等。可用10 mg/kg KMnO 消毒10min ,或碘消毒剂2 mg/kg消毒 30 min,也可用二氧化氯等含氯消毒剂消毒。若丝蚯蚓 活力差,可加入5 g/kg渔用多维拌入投喂,会提高水产 动物的摄食量。 4、漂洗吐污与消毒方法 沙蚕是潮间带环节动物生物类群的主要组成部分,我国沿海均有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