鸵鸟花的养殖技术_养殖鸵鸟花技术要求_鸵鸟养殖技术大全

王森在养殖场投喂驼鸟

开栏语

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本报今起开设《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追梦人》专栏,报道一批立足农村广阔天地,敢想敢干、带领一方群众追梦的致富能人和返乡创业典型。敬请关注。

走进涪城区关帝镇清水村,在三木鸵鸟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场内,一群高大的非洲鸵鸟或闲庭信步、或追逐嬉戏,不少游客在观赏。合作社是“80后”退伍军人王森牵头成立的,作为远近闻名的“鸵鸟王”,王森的鸵鸟养殖实现了规模化、现代化,还带领周边群众实现了致富梦。

14年前,王森从部队退伍后返乡创业。2011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发现养殖鸵鸟前景可观,便到全国各地的鸵鸟繁育基地学习技术。2013年,他花了1.6万元买回20只雏鸟,开始了鸵鸟饲养之路。

9个月后,第一批鸵鸟肉上市后获得了可观收益,王森也掘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他告诉记者,鸵鸟肉营养丰富,其皮质和毛,是制作衣服和表演服装的好材料;蛋食用后,蛋壳还可以做成精致的工艺品;骨头则是极好的中药材和酿酒的原材料……

王森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鸵鸟8-10个月出栏,每只能卖40多公斤肉,肉每公斤售价60元左右,仅肉就能卖2000多元,皮1000元左右一张,每只母鸵鸟年产蛋80多枚,每枚鸵鸟蛋价值130元至200元。

王森开始扩大鸵鸟养殖“版图”。他把鸵鸟及产品投放到绵阳各个旅游景区,进行宣传。同时贷款加大投入,很快就从单纯饲养肉用鸵鸟发展为饲养、孵化、回收、销售一条龙的农业产业链。同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他牵头成立了三木鸵鸟养殖专业合作社,村民入股当股东,他带领村民共同发展鸵鸟养殖。合作社成立后,王森免费为养殖成员提供技术支持,待鸵鸟养大后,由合作社负责回收蛋和商品鸟,解决了养殖户的销售之忧。非洲鸵鸟还成了“明星”,参加了许多地方的乡村旅游活动,“出场费”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王森负责的合作社从最初的15户发展到100余户,还带动周边80多户村民养殖,直接带动600余人就业。

如今,合作社年存栏商品鸵鸟5000余只。2021年,三木鸵鸟养殖合作社年产值达到860余万元。此外,王森还带领村民建立了鸵鸟育种合作社,扩大经营范围,建立熟食加工车间,让鸵鸟养殖实现“一条龙”服务。

近年来,绵阳各县(市区)以及云南等外省都有不少人慕名而来,学习驼鸟养殖技术。近段时间,王森还组织同行成立了川鸵联盟,准备继续整合资源,抱团发展,让产业越做越大,产业链不断延伸。

(绵报融媒记者 彭雪 文/图)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