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军国带着乡亲们走上致富路。才格增 摄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走进乌兰县庆祥养殖专业合作社,工作人员有的搬运草料,有的清扫圈舍,还有的在给绵羊喂料,忙得不可开交,一派热闹的景象。
合作社负责人马军国是乌兰县柯柯镇圆山村致富带头人,也是村党支部书记。在此之前,他一心想着走出大山创业致富,回到故乡二次创业反哺乡亲,带动村民共同发展。
1993年,马军国跟随父母从海东化隆石大仓乡的脑山地区搬迁出来,在乌兰县柯柯镇圆山村落户,靠放羊、打工维持生活。先后经营拉面馆和发展枸杞种植业、特色农业后,积累了一定资金的马军国于2016年发展养殖业,创办了乌兰县庆祥养殖专业合作社,当年养殖的牦牛出栏一千多头,收益百万元。
乌兰县柯柯镇圆山村有121户439人,精准脱贫工作开展以来,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12户30人。作为种养殖大户,马军国义不容辞承担起扶贫帮困责任,吸纳本村和周边村的近四十个贫困户在枸杞地里务工,采摘季节每户增收一万多元,人均六千多元。合作社还与柯柯镇纳木哈村结成帮扶对子,定点帮扶纳木哈村村民马有库和郭生秀,2016至2017两年间,先后捐助纳木哈村3万多元。“逢年过节,马书记都会给我们送来米面油肉等生活用品,还给我们送来帮扶金,帮助我们解决了不少困难。”纳木哈村村民郭生秀告诉记者。
同样,合作社也以帮扶村带户的形式帮扶圆山村,先后帮扶4万多元,村里的12户贫困户受益。60多岁的李成兰是合作社定点帮扶对象,通过帮扶,她现在每年有1万多元的工资,还有村里给的扶贫款,过上了有保障、有稳定收入的好日子。“像我这个岁数的想出去打工已经不成了,马书记就让我在村里干保洁的活儿,现在我每年都有固定的收入。”李成兰说道。
经过几年发展,庆祥养殖专业合作社形成规模,培养了本地的技术人才。全村几乎家家种枸杞,柯柯镇党员人才孵化基地也顺势设在了圆山村,马军国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每年举办三四期免费技术培训,讲完理论知识后,技术员就在田间地头、畜棚栏圈里现场教村民种枸杞、养牛羊,提供技术指导。2017年年底,马军国当选圆山村党支部书记,成了村民信服的带头人。
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对村里未来发展也看得更远、想得更多。“我们村是搬迁村,基础比较薄弱,以前没有致富产业和集体资金,发展得比较慢。我们想着还是要发展集体产业,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拓宽增收渠道。”马军国说道。
马军国设计了两条路径,利用“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村民发展养殖业,将30多户村民分散养殖的四五千只羊统一收购、统一销售,这样一来既不用发愁销路,数量上又有优势,每斤收购价高出市场价2元钱,一只羊就能多卖100多元。集中收购枸杞干果,也能让种植户每斤多挣一二元钱。柯柯镇有20多个农牧业村,家家户户都养牲畜,规模达到近10万头只。2016年七八月一只羊卖300元,年底时售价达到500元,中间差价200多元。这笔账算完,收入差距很明显。他打算利用项目支持、贷款和村民自筹建设一座冷库,夏季收购牛羊存入冷库,年底市场需求量大时再出售,错时销售帮助养殖户增加收入。
创办合作社固然辛苦,但马军国感觉很充实。站在圆山村村口,看着越来越漂亮的村庄,看着百姓们脸上的笑容,马军国对村里未来的发展思路也愈发清晰,目标也很明确。“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农牧和扶贫部门经常来指导,村民也十分支持,我不能辜负大家的信任。”他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起到带头作用。我们村的建档立卡户现在都达到了小康水平,今后他们要走自己的路,就要有产业支撑。下一步,我们决定扩大规模、增加设施,让养殖技术更加成熟,管理更加系统高效,还要带领更多乡亲走上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