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富含膳食纤维、蛋白质、叶黄素等多种营养物质,其食用价值和经济效益非常可观。玉米栽培最关键的影响因素是栽培管理和病虫害防治,随着农业新技术的不断推广,可将玉米高产栽培管理技术与病虫害防治工作相结合,为玉米稳产、高产提供保障。
一、种植地的整理
种植地需重视翻耕工作,翻耕深度保持在0.2~0.28米,以保障土壤通气条件良好,种植地在收获前茬作物后,可按照0.25~0.3米的标准进行灭茬旋耕工作,改善土壤条件,防止种植地内残留过量作物秸秆影响玉米种子发芽率。
二、玉米品种选择
玉米品种选择需要综合考虑当地种植区域的气候特点、土壤类型及灌溉方式等多种因素,选择品质优良、颗粒饱满、抗病虫害能力强的高产玉米品种进行种植,一般情况下,经过“国审”或“省审”的玉米种子都能得到有效保障,能实现玉米高产栽培效益。
三、玉米种子处理
为降低玉米播种后病虫害发生概率,提高玉米种子发芽率,可对玉米种子进行拌种或温水浸种处理。玉米拌种处理是将磷酸二氢钾稀释液与玉米种子均匀搅拌,搅拌后将玉米种子摊开在阴凉处晾晒。播种前3~5天,用少量酒精溶解赤霉素后配置成浓度为50毫克/千克的水溶液,将玉米种子在溶液中浸泡12小时,环境温度要求保持在18℃左右,然后用清水反复冲洗,直到水的颜色不再发黄为止,随后在室温条件下用3%硝酸钾溶液浸泡玉米种子3小时,再次用清水冲洗干净,按照种子和细沙1∶3的比例进行玉米拌种处理。温水浸种处理是将玉米种子放在55~57℃温水中浸泡4~5小时,通过这种处理方式能很好地消除玉米种子表面的炭疽病和黑粉病孢子,提高玉米种子的出苗率。通过对玉米种子的处理,能有效降低玉米播种后病虫害发生概率,从而实现玉米高产栽培的目标。
四、种植要点
1. 播种时间。通常情况下,当环境温度在6~8℃时,玉米种子比较容易萌芽,当环境温度在10~12℃时,玉米幼苗的发育速度比较缓慢,因此应根据玉米在生长过程中对环境温度的要求合理安排玉米播种时间,一般选择在4月下旬至5月中上旬播种能有效提高玉米出芽率。
2. 种植密度。为提高玉米种子的成活率,需结合玉米种子的品种特性和土壤肥力情况合理控制种植密度。通常情况下,为避免出现少苗情况,玉米播种时采取“一点三籽”的播种方式,每个点位播入3粒玉米种子。玉米播种的深度控制在3~5厘米,干旱地区可根据实际情况将播种深度控制在5~7厘米,行株距控制在(0.3~0.4)米×(0.2~0.3)米,可采取等行距及宽窄行播种方式进行播种。
五、田间管理
1. 苗期管理。在玉米苗期为了促进玉米的生长发育可中耕2~3次,为保护玉米幼苗根系的生长,第1次中耕深度控制在3厘米左右,根据实际情况第2、3次中耕安排在玉米拔节前完成。玉米苗期土壤含水量一般控制在65%~70%。玉米播种后25天,幼苗长到约0.3米时,一般可根据土壤肥力情况进行施肥,可施尿素225千克/公顷、过磷酸钙375千克/公顷、氯化钾195千克/公顷、硫酸锌30千克/公顷,施肥时注意与幼苗保持5厘米以上的间隔,以免发生烧苗的情况。
2. 穗期管理。在玉米穗期要进行2次中耕,以提高植株抗倒伏能力,并在中耕时施入穗肥,促进玉米生长发育。玉米6~8叶期,将15%多效唑50~60克对水30~50千克后均匀喷施于田间,在玉米播种后45天、玉米长到约1.2米时,每公顷施450千克尿素作为穗肥。
3. 花粒期。这个时期玉米的需水量较大,要保证田间水分供给充足,田间土壤持水量保持在70%左右,保证玉米种植产量和品质。在玉米植株抽雄开花后,可及时对叶面喷施0.4%~0.5%磷酸二氢钾溶液2~3次,7~10天喷施1次,可促使玉米植株根系的生长发育,提高玉米产量。
六、病虫害防治措施
1. 褐斑病。玉米褐斑病主要表现为在发病初期,叶片上会出现椭圆形状直径约1毫米的黄色病斑,随着病害情况进一步加重,病斑颜色会逐渐转变为黄褐色或红褐色,病斑破裂后会产生黄色粉状物。玉米发生褐斑病会危害玉米叶片和叶鞘,叶片出现干枯的情况,影响玉米生长发育。玉米褐斑病防治要注意合理搭配氮、磷、钾肥,并做好种植区域的除草工作,提高玉米长势和抗病能力。出现褐斑病时可向玉米叶片喷施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等药物,有助于消除病害。
2. 纹枯病。玉米纹枯病是玉米生长过程中感染了立枯死核菌引起的,最初表现为玉米叶片上会出现水渍状、灰绿色的圆形状病斑,病斑颜色随着病情加重会逐渐形成红褐色斑块。防治玉米纹枯病,要科学施肥,控制氮肥施用量,严格控制种植密度,保持田间有良好的通风。出现纹枯病后,可向染病的玉米植株区域均匀喷施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井冈霉素对水制成的药液,1周1次,连续喷施2次以确保防治效果。
3. 大斑病。玉米大斑病一般在玉米最下面的叶片最容易感染,叶片上会出现长10~15厘米、宽5~10厘米的病斑,随后玉米叶片会逐渐枯萎。大斑病防治可选择抗性好的玉米品种,通过合理轮作及合理的种植密度来达到预防效果,同时在种植区域发现患病叶片后要及时摘除。化学防治主要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2%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天左右用药1次,连续用药2~3次后能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4. 病毒病。玉米病毒病发生时,在玉米花叶表面会出现绿色条纹状斑点,随着病情加重会逐渐扩散到整个玉米叶片,使玉米植株无法正常生长发育,影响玉米抽穗,导致玉米产量下降。玉米病毒病防治应及时清除田间及玉米植株周边的杂草,发现病株及时进行焚烧处理,同时喷施25% 扑虱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防治。
5. 玉米螟。玉米螟是玉米常见虫害,主要通过幼虫侵害玉米花叶,使玉米雌穗无法正常发育。玉米螟具有较强的扩散能力,容易影响玉米产量。防治玉米螟主要是及时处理种植地玉米茎秆,消灭虫源寄生场所,还可以在玉米螟虫产卵期间于田间引入赤眼蜂、寄生蝇等天敌来抑制虫口。同时,玉米大喇叭期对玉米喷施90%晶体敌百虫800~1000倍液也能达到防治目标。
6. 蚜虫。玉米蚜虫表现为蚜虫聚集在叶片背部和心叶部位,其分泌出的蜜露会使玉米受害部分成为黑色霉状物,叶片边缘部位逐渐变黄,影响玉米植株的光合作用,严重的会导致植株死亡,影响种植效益。蚜虫可利用天敌如瓢虫、草蛉等来进行防治,同时用90%吡虫啉湿拌剂或吡虫啉悬浮种衣剂拌种,以及在玉米抽雄期喷洒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 倍液、50% 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10%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也能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537503 广西容县杨梅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石冰梅;537502 广西容县石寨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苏汉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