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2023年山东省玉米大面积单产提升技术视频培训班在济宁市汶上县举办。多位专家学者及种植大户就如何提升玉米单产进行了经验分享。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栽培与生理创新团队研究员李少昆介绍:“影响粮食作物产量的因素中,有两个因素非常重要,一个是生物量,主要指单位面积内玉米地上干物质总量,另一个是收获指数,主要指成熟期玉米籽粒干重与地上部分的生物量比值。”
2000-2030年中国玉米播种面积、产量、单产及其预测趋势。
对于不同的种植生态区而言,西北和北方地区生物量的贡献率分别为57.34%和64.46%,显著高于收获指数的贡献率42.66%和35.54%;但在黄淮海和西南地区,收获指数的贡献率分别是52.67%和50.92%,略高于生物量的47.33%和49.08%;不同区域间,生物量的差异仍然是导致玉米产量差异的主要原因。
2023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实施玉米单产提升工程。”为了减小生物量差异,密植水肥一体化精准管理技术应运而生。这项技术通过选取群体数量大、结构优、抗倒伏、整齐度高、持绿性好、不早衰、生物量大的玉米品种,以合理增密和高质量群体构建为核心,利用土地精细耕整、种子精准包衣、导航单粒精播、滴灌水肥一体化、精准化控与病虫草害防控、机械精准收获等六大精准调控措施促进玉米增产。
不同种植密度(2000-9000株/亩)DK159的果穗变化。
“不同品种有适合的种植密度区。”李少昆说,“黄淮海夏播区产量目标900-1000kg/亩的地块,我们的推荐种植密度在5500-6500株/亩。”
李少昆正在授课。
数据显示,密植水肥一体化精准管理技术效果显著。2020-2022年采用密植水肥一体化精准管理技术模式的559户平均收获穗数为5570穗/亩,平均单产达到1052.5 kg/亩,76.9%的农户单产超过1000kg/亩;采用常规密度水肥一体化模式的161户平均产量达到891.2 kg/亩,收获穗数平均为4537穗/亩;而示范田周边采取传统低密度、漫灌种植方式的81户平均产量为715.7 kg/亩,收获穗数为3801穗/亩。
玉米密植滴灌水肥一体化精准调控技术措施的增产效果。(东北通辽市科尔沁钱家店镇)
“我们联合各地农业部门出台了相关管理规范,做到一区域一模式,利用标准化实施措施,带动区域技术推广应用,提升玉米单产。”李少昆说,“稻谷、小麦和玉米三大粮食作物产量占我国粮食总产的90%左右,而玉米在其中占比40%。当前,我国玉米是单产潜力提升空间最大的作物。”
围绕山东省夏玉米主要病虫草害绿色防控及植调剂应用,山东农业大学玉米病虫害绿色防控创新团队副教授姜兴印进行了专题授课,详细介绍了玉米大田管理时期各类药剂使用方式以及优劣。
姜兴印正在讲解技术。
汶上县雷沃农业机械农民专业合作社经理郭波波也分享了合作社的田间管理措施。据了解,合作社种植玉米1300亩,2022年年平均亩产730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