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洼之地,清水河畔,这是一个笼罩在艾滋病阴霾下的阜南贫困村,这里是我扶贫青春的伊始,亦是我青葱岁月的坚持。4年零1个月的驻村时光,1490个日夜坚守,这是一段我将铭记于心的青春记忆,也是一段我会永远珍藏的奋斗岁月。

在席老家村这片热土,汗水与泪水交织,初心与梦想同行。这段岁月,有太多的感触,太多的故事,太多的见证。撩开时间垂下的帷幕,让思绪定格在席老家村的那段时光,始终忘不了贫困群众信任相托时紧握的双手,始终忘不了贫困青年创业致富时经历的辛酸,始终忘不了贫困学子圆梦大学时感动的泪水...一桩桩帮扶的故事,一幕幕战贫的画面,无不诉说着新时代的伟大见证。

见证“青春”:坚定选择踏上扶贫路

时钟拨回五年前,2017年4月27日,院领导找我谈话,需要派一名年轻同志到阜南驻村扶贫。听到去农村,我的内心既期盼又担心。期盼是而立之年能够参与国家脱贫攻坚事业,为贫困村发展、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对于生逢盛世的我们80后这一代年轻人来说寄遇宝贵。担心是想到刚刚怀孕4个月的妻子,无人陪伴照顾,她和未出生的孩子是我始终的牵挂。“既然决定去扶贫,我会支持的,我和孩子你不用担心,好好珍惜这次机会,在村里也要照顾好自己。”妻子的理解和嘱托也激励着我这些年在扶贫路上坚定前行。

怀揣着“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奋斗梦想,2017年5月2日,我和扶贫工作队队长王幼亮一起来到席老家村。来到村里,才知道提到“席老家”,外人都会报以异样的目光,这是一个大家避而远之的贫困村,村里艾滋病人多,双基建设落后,组织软弱涣散,脱贫任务十分艰巨。

为了尽快适应扶贫工作,熟悉村情,摸清贫困群众现状,我们带着工作日志,踏着乡村土路,走村串户,访贫问苦,利用1周时间对全村97户贫困户进行走访。在和贫困群众心贴心的交流中,我感受到他们的淳朴、善良,也渐渐发现,扶贫工作虽然千头万绪,看似无章可循,其实归根结底还是要走好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只要把贫困群众所思所想、所需所盼放在心上,帮助他们解决急难盼愁的烦心事、忧心事,他们就会信任你,感谢你。

见证“担当”:养鸡场里闯出致富带头人

走进阜南县鑫华家庭农场,贫困户席志和农户们正在添加饲料、搬运鸡蛋,现代化养鸡场内一派忙碌生产的景象。席志和我年龄相仿,都是80后的我们有着更多共同的话题,谈家庭、论责任、畅未来,在我看来,他既有农村人吃苦耐劳的韧劲,更有着年轻人敢闯敢拼的激情。但是,谁曾想过,30岁出头的他和家庭经历过的坎坷命运。为了照顾身患结肠癌的妻子和年幼的儿子,他不得不辞去工作,癌症治疗费用太高,远远超出承受范围,2016年一家人被纳入贫困户。

面对家庭的变故,席志孤立无援,一度向命运低头,为了帮助他重拾信心,度过难关,我们鼓励他利用产业扶贫政策发展蛋鸡养殖。借助20万扶贫贷款,以妻子名字命名的“鑫华”蛋鸡养殖场顺利建成。正当一家人看到发展希望时,2016年12月一场无情的暴雪压塌了养鸡场,大雪封路,鸡蛋滞销,前期所有的努力付之一炬,令他本已贫寒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养鸡场就是他的命!”我们知道席志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和经济压力,便多次前往家里走访看望,鼓励他坚持下去,并帮助他申请救灾资金,队长更是自己拿出5万块钱帮助他购买鸡苗。在工作队的帮助下,8000只鸡苗顺利进栏,也留住了席志发展致富的希望。

在脱贫的道路上,席志一家走得艰辛却笃定。“你们的帮助我会铭记一辈子,我必须闯出个样子。”带着坚定的信念,席志苦学养殖技术,创新养殖方式,鸡蛋出产率达到98%,成了于集乡小有名气的养殖能手。掌握饲养技术后,他拓展养殖规模,打造“艾格志(eggs)”鸡蛋品牌,短短三年时间,存栏蛋鸡从最初8000只发展到存栏2万只,实现年利润20万元。

有志者,事竟成;苦心人,天不负。一路走来,席志乘着扶贫的春风,不仅顺利脱贫,还成为村里的养殖能手。2018年席志一家脱贫后,我们按照“双培双带”的基层党员发展思路,将他从一名贫困户培养为致富带头人、村委委员,并发展成为中共预备党员。扶贫必扶志,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改变命运的勇气。在席志身上,我们见证着,他用勤劳的双手和坚定的信念,实现了脱贫致富的铮铮誓言,践行着有“志”青年的时代担当。

见证“圆梦”:寒门亦能走出贵子

由于长期忽视教育,席老家村文盲特别多,“读书无用,打工养家”的落后观念在村里依然存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只有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才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于是,我们将“扶贫必先扶智”的扶贫理念贯穿到帮扶工作中,从关爱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到关注贫困学子成才发展。怀揣着关爱,寄托着期望,我们走进学校,走进贫困家庭中,与孩子们一起玩,一起学,共同分享自己学生时代的趣事和生活。每年六一儿童节,我都会到幼儿园征集孩子们的心愿,通过“点亮微心愿”活动,给留守儿童送去绘本、玩具、教学用具等用品,帮助幼儿园改善教学条件,让他们和城里孩子一样享受到丰富多彩的教学生活。“谢谢叔叔!”听着孩子们稚嫩的感谢声,望着他们一张张纯真的笑脸,我想这才是他们应该拥有的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

除了帮助留守儿童实现心愿,我们还帮助贫困学子圆梦大学。2017年暑假,在村室遇到刚刚高三毕业的小女孩席雪婷,聊天中无意间问她怎么穿着拖鞋过来了。她告诉我“有一双好的凉鞋,留给妹妹穿了。”听到这,我的心里为之一振,有种说不出的难受,一双普通的鞋子反映的是一个家庭的生活现状。于是,我们工作队来到她家里了解情况。雪婷出生在一个特殊的家庭里,父母养育了9个孩子,她在家中排行第五,也是当时家里唯一的大学生。因为交不起学费,刚刚考上皖南医学院大专护理专业的她准备放弃学业外出打工。她说“打工还能挣些钱,让我的妹妹弟弟们代我实现大学梦。”听到这,我的眼睛湿润了,十几年的寒窗苦读,一个家庭的命运,几代人的夙愿,被现实的无助击得粉碎。实现精准扶贫,不能落下一户一人,更不能让适龄学子因为上不起学而辍学。根据现实情况,我们帮助席雪婷一家申请纳入贫困户。除了帮助家里的孩子及时享受雨露计划、助学贷款等教育扶贫政策外,王院长和我决定对雪婷和她的三个妹妹进行资助,四年多10余万元的爱心资助帮助她们完成学业,实现步入大学校门的夙愿。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由于成绩优异,大学期间雪婷连续两年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毕业后顺利考取阜阳市第五人民医院,开启新的人生历程。在工作队的影响下,她的妹妹松婷、欣婷、盼盼高考后全部填报医学类院校,并被皖南医学院、蚌埠医学院和安徽医科大学录取。她们告诉我“看到市人民医院工作队在村里帮助老百姓做了那么多好事,觉得学医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为了帮助更多的贫困学子,我们向市人民医院争取爱心圆梦助学活动,在单位的支持下,已连续五年累计帮助53名贫困学子步入大学。关爱是一道暖光,照亮贫困学子前行的道路。在这条不平凡的求学道路上,我们见证着他们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也见证着国家对教育事业的持续投入深刻改变着一个家庭、一个地区乃至一个民族的命运。

一个个帮扶的故事,折射出脱贫攻坚的不凡,更彰显出这个时代的伟大。在这场波澜壮阔的伟大征程中,我有幸成为建设者,更是见证者。

“四载驻村初心磐,誓攻坚,共苦甘。今朝功定锦衣还,拔穷根,换新颜。相聚时难别亦难,泪满襟,哽无言。待到振兴万家安,邀举杯,畅新篇。”2021年6月18日,我告别了挚爱的席老家村,那天很多村民得知工作队要回去,自发组织来村室送别,紧握着乡亲们的手,叙说着相处的故事,诸多不舍化作泪水浸湿了眼眶。

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把青春书写在脱贫攻坚的伟大事业中,奉献给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幸福中,这段不同寻常的青春记忆终身难忘,也将始终激励着我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不断前行!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