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西南边陲的云南,有着丰富多样的中药材资源,已发现的中药材总量达8800余种,居全国首位,是名副其实的中医药大省。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云南中医药大学扎根田间地头播撒知识的种子,培养出一批批中医药人才,接续书写中医药的传奇故事,以科研助推云南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
小草果变成“金果果”
草果是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各族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被当地群众称作“金果果”“红宝石”。2020年底,怒江绿色香料产业研究院与云南中医药大学共同建起专家工作站,云南中医药大学师生们来到怒江峡谷,以科研力量助力怒江草果产业发展。
“怒江峡谷为草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种植环境。”云南中医药大学教授杨耀文介绍。如何进一步提升草果结实率?如何延长草果产业链,让草果真正成为当地群众“致富果”?杨耀文带着这些疑问,与团队来到怒江峡谷一探究竟。
“种植户们缺乏植株类型的相关知识,这就影响了草果的产量。”杨耀文说。提升草果上举型植株的比例,就可以提高草果的产量。如何提升科技指导的普及度?“当地种植户有自己的‘小窍门’,”杨耀文笑着说,“他们把上举型植株和下垂型分别称为‘母株’和‘公株’,接受度也变高了!”
3年来,杨耀文带领团队扎根怒江峡谷中,倾听农户们的困惑与需求,为怒江州的草果种植户、研究院的科技人员开办专题讲座,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草果的生物学特征。杨耀文及其团队不仅提升了草果植株的结实率与品质,也在科研领域结成累累硕果。目前,杨耀文已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草果核心种质构建及其栽培起源研究”。“希望能培育出一两个新品种。”杨耀文说。
像杨耀文团队一样,在丽江市、大理白族自治州……云南中医药大学的师生们深入云南各地,一线调研走访,伴着泥土芳香,以专业知识为当地中草药发展贡献力量。
让中药材成为群众致富“金钥匙”
在云南中医药大学团队的科学指导下,多个专家工作站所在地的中草药产量和品质迎来双提升,实现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永平县北斗乡是云南省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季鹏章工作站所在地。10年来,云南中医药大学教师季鹏章带领项目组扎根永平,致力于滇黄精、滇重楼、天麻等中药材种植的科研及成果转化。其参与的科研项目“三七和滇重楼绿色生产关键技术及应用”获2021年云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如今,中药材种植加工已发展成为永平县支柱产业之一,切实成为当地群众致富的“金钥匙”。
“培育当地中草药领域的龙头企业,是带动农户们增收致富的关键。”季鹏章说。10年来,专家工作站长期指导当地企业和农户种植滇黄精、滇重楼和白及等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000多亩,累计培训技术人员100余人次,年实现经济效益2400多万元,带动种植户年均增收2000多元。为进一步提升中草药附加值,季鹏章带领团队指导企业开发了滇黄精茶等系列滇黄精产品,并帮助设计了滇黄精、滇重楼等中药材加工生产线。
迪庆藏族自治州曾是深度贫困地区,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是云南省最重要的中药材产区之一,2016年云南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教授饶高雄在此建立专家工作站。“一些中草药本身已经供大于求了,但农户们可能还在种植,这就是没有形成一个合理的产业体系。”饶高雄说。
为破解这一问题,饶高雄带领团队在维西县协助建设了第一家制药企业,开发了系列独具特色的大健康产品,申报相应知识产权,构建“维西当归”等区域品牌。一批科研成果,为当地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科技支撑。
在丽江市,云南中医药大学正高级工程师李学芳也正带领她的团队,与种植户沟通、扶植企业、市场调研,在中草药种植基础上研发新产品,提升药材附加值。“我们团队主要在结合丽江旅游的热度,研发一些药膳相关的伴手礼等新产品。希望我们的研究能够给当地农户带来实实在在的帮助!”
将中医药论文写在田间地头
云南中医药大学坚持在实践中育才,让学生们走出课堂,来到怒江峡谷边,去往迪庆高原上,以问题为导向,将理论运用于实践。
“以前学生们大多是做基础性的研究,但现在需要与应用研究相结合,不仅要协助企业解决一些关键技术问题,还要有可操作性。”李学芳说。在她的团队中,一位研究生二年级学生已经在木香工艺流程方面做出了些许成果。“同学们在实地调研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既有了自己的科研成果,也锻炼了与人沟通等多维度的能力。”
除了定点专家工作站外,学校中药学产教融合教师团队协助云南省中医医院、昆明市中医医院等单位获得医疗机构制剂许可8项,协助西双版纳州傣医医院获得1.1类中药新药临床批件1件;中药学院马云淑教授团队研发3个医院制剂并获批应用于临床,基于医院制剂香芩解热颗粒研发新药;中药学院饶高雄教授团队围绕中药材“优势品种”“道地品种”发展,着力解决技术、市场、种植这三个产业端问题……“我们希望围绕云南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开展产学研结合、产教融合的产品技术开发工作。”饶高雄说。
云南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在全国首办傣医学专业,联合培养了我国首位彝医学博士和傣医学博士,是云南少数民族医药高级人才的培养基地。民族医药学院副院长徐福荣表示,目前学院已经完整构建了少数民族医药本、硕、博的人才培养体系,十分重视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学生们在实践中发现不少人对少数民族医药存在一定的认知局限,这也坚定了他们把所学知识传承下去的决心。”
“中医药大学充分发挥云南生物医药资源优势,坚持以实践育才,以成果助农,助力云南中医药产业发展,服务健康云南建设,走出了一条以中医药为主体、少数民族医药和面向南亚东南亚国际化教育为特色的发展之路。”云南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邱勇表示。(阮紫嫣张勇徐鑫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