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力军

庞代友虽然刚满30岁,可他从事中药材产业迄今已经10多年了,在中药材产业上是个“老人儿”。

他出生于通化县富江乡富裕村,自认是一个平凡但绝不平庸的农民。19岁高中毕业后,他没有走高考求学的路,而是回到家乡开启了务农的历程。从此,他将自己的满腔热忱和抱负,都投在了学习种植人参、细辛的栽培技术上。他立志要把他自己的中药材产业做大、做强。

他做到了,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到了。

2014年,他成立了通化县复兴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主要经营人参、细辛等地产中药材的种植和粗加工,还有后期的市场销售。一年后,又成立了通化县三兄弟家庭农场,并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合作,共同担起了“林下细辛生态种植关键技术应用与推广”的大梁。这一年,他已拥有人参、细辛种植面积200余亩。

2016年,成立了通化县三兄弟中药材有限公司,当时种植面积已达到了300余亩。他先后带领20余户发展中药材,解决当地剩余劳动力1000多人次,让20多户农民增产增收,实现了迈出一小步的致富愿望。

2017年,他的中药材种植基地被评为“通化县医药健康产业示范基地”,并扩大种植面积达到400余亩,安排脱贫户代福昌、王秀贤等10户脱贫户到公司就业。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每户大约增收2万余元,并购进多台农机设备,实行半机械化种植。他说:“我们要紧跟国家脚步,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唯有这样,我们才有脱贫致富的方向和可能。”

2018年,他的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500余亩,随着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农户的积极性逐渐增加。庞代友在自己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同时,又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积极带动周边乡镇的农户增收致富。目前,他已经购置了起参机、洗参机等很多机械化工具。

为了增加致富本领,他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培训。2018年,庞代友参加了省里举办的新型职业农民青年农场主的培训班。同年7月,他参加了省农业农村厅和省外办组织的青年农场主赴日本培训。此行他受到很多启发,认为农民应该团结起来成立协会,有目标、有组织地种植有机土特产品。他发现日本在有限的土地中做到了利润最大化,这与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完善的生产管理模式有着很大的关系。回国后,他在新建的人参种植基地中实施了土壤改良,施用生态有机肥,不仅节省了土地资源,还保证了人参的高品质。公司采取“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农民可以用土地和劳动力入股公司,公司统一管理、统一销售。今年开春,他又看好了订单农业,组织50多户农民种植黏玉米150公顷,统一购进化肥、农药、种子等农资,并与加工企业签订回收合同统一销售,带动乡亲们增产增收。

去年年底,庞代友的公司与吉林农业大学和中国农科院特产研究所合作,承担了省科技厅区药办项目“北细辛中农细辛一号”的基地建设与示范推广。今年,他再次扩大了种植面积,达到了650余亩。由于他在致富带富上成绩斐然,被评为通化县农村致富带头人、通化县“十佳农民”。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