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村是千年古茶树的生长地,适宜种植茶树,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带领群众真脱贫,必须扩种茶树,打造‘千亩茶村’。”普定县化处镇张家村村支书陈开平说。

自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以来,陈开平带领化处镇张家村村民种下一株株茶苗,使该村从小面积种茶树发展成“千亩茶村”。春天,指着嫩绿的茶园,他笑呵呵地说:“这片1000亩的茶树不算多,我们村这几年流转出的土地、荒山有2000余亩,就地解决300名村民务工增收。”

打工返乡立志带动群众致富

陈开平2005年至2011年担任村委主任;2011年至今任职张家村党支部书记。在此之前,他一直在浙江务工,就职于一家茶叶经营店,由于发奋努力,刻苦专研,很快成为这家茶叶店的业务骨干,月工资收入4000余元,由于业务能力强,他得到店主的赏识。一晃5年过去,陈开平已经开始经营分店,事业有成,经济也慢慢的变得宽裕,并有了存款。

2000年,父亲的一个电话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保平,这些年你在外挣钱,家乡也在大变化,我们富裕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如果你愿意,爸希望你能回来,为家乡建设出点力。”父亲在电话里直言不讳地说。刚接完父亲电话,陈开平心潮澎湃,经过再三考虑,就和妻子商量返乡创业。“我是你的妻子,不管你做哪样决定我都支持。”妻子很爽快答应。

致富茶叶种植荒山图片大全_荒山种植茶叶致富_山村种茶致富

于是,陈开平带着多年的积蓄和愿景,辞去高薪的茶叶分店长职务,回到张家村。怎样闯出一条增收路子?陈开平说:“刚开始,没有什么计划”。面对张家村传统单一的种植现状,陈开平看到邻村化新村山地高效现代农业园区高效产业蓬勃发展,结合张家村村情实际,他联合村里几个青年人,率先在村里流转土地500亩,种植茶树,结合在浙江干茶叶经营的本行,创办了茶叶加工厂,为种茶树奠定坚实的基础。

2004年3月,陈开平的茶叶加工产生效益,日子逐渐富裕起来,并带动贫困户就业。

由于创业成效突出,赢得干部群众赞赏,陈开平迅速进入了党组织视野,2004年年底,化处镇党委政府把他列为村级后备干部培养,担任计生员、报账员、村主任、党支部副书记等职务。2011年初,张家村党支部换届,他接过张家村脱贫攻坚的接力棒,成为该村支部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支书。他说:“我富裕不算富,带领一方群众脱贫致富才是富。”

躬身产业开辟富裕路

陈开平一上任,就从张家村村情实际出发,精细谋划,提出“依托千年古茶树基地,打造‘千亩茶村’,带领群众真脱贫”的绿色产业发展思路。可是多年来,群众分散零星种植茶树不成规模,产出效益不高,做工也不精细,加之村民思想观念落后,还惦念着玉米种植。为此,陈开平主动作为,积极行动,结合村情实际,形成汇报材料上报化处镇党委政府,得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并组织张家村群众、村民代表外出到湄潭参观学习,请来省市县农业专家授课,打消村民顾虑,并给群众算了一笔账:“一亩地种玉米,收益800元,种茶叶一亩地收益6000元左右。”

苦口婆心算细账、作对比,做通了群众思想,达成土地大规模流转发展茶叶产业共识。

在此基础上,陈开平利用他多年在浙江经营茶叶的人脉,多方与外地茶叶业主商谈交流,把张家村的优势展示出去,让浙江一带10余家规模经营业主落户这里,共为村里投入资金流转土地、扩大茶树种植面积和加工厂房扩建。

目前,全村茶叶植面积已达到2000余亩,发展韭黄1000余亩套种反季节蔬菜。现在,村民不仅有土地流转收入,还可以就地务工。贫困户张庆华说:“我种3亩地,以前一年就是2400元左右收入,外出打工没得人要。自从3亩土地流转出去以后,不仅每年有2400多元的土地流转金,而且在陈支书的厂里务工,每年工资收入1.5万余元。要不是陈支书,我家恐怕还脱不了贫呢。”

用心用情带领群众奔小康

2020年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陈开平带领张家村群众齐心协力,同舟共济,以实际行动坚决落实好疫情防控的各项任务。期间,陈开平带着全体村干部冲锋在前,恪尽职守,无私奉献,连续战斗在疫情防控、监测的第一线,用实际行动践行担当。

在疫情防控宣传、监测突击队中,他率先垂范,按照以“村村排查、户户到位、一户一档”的工作思路,联合镇村干部,群防群治,狠抓防控措施的落实。向群众发放《致广大从湖北、武汉来安的一封信》、《致全体市民的一封公开信》、《再致全体市民和来安朋友的紧急公开信》4000余份,张贴宣传标语300余幅,全覆盖入户宣传摸排100余人。

他带着村委一班人深入组户“零死角”宣传、监测疫情,落实化处镇党委安排的“村村排查、户户到位、人人知晓”,利用流动宣传车、村村通“大喇叭”工程结合村委实际的“小喇叭”,大力开展疫情防控宣传。并利用村委微信、短信平台,发送疫情防控相关知识。在村委显眼地段书写标语,制作各种疫情防控科普图片知识打造“立体式”宣传格局。

由于张家村与六枝交界,人流量大。陈开平带领村委一班人、志愿者等,每天综合研判、梳理问题、查找漏洞、处置落实。大年初二那天晚上,天寒地冻,他在村卡点接到群众电话,反映身体不舒服,有点咳嗽。他第一时间向村级指挥站了解情况,快速联合镇应急卫生院医生上门查访,为群众检查身体,疏导心理。处理完后,他又到卡点查看当天卡点监测汇总数据,梳理分类,上报镇党委政府。

长期在工作在基层,他深深体会到,事有千件,贵在实干。一路走来,他作为一名党员、时刻谨记党的宗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坚定的决心、实干的精神,迎难而上,争当脱贫先锋,用实际行动带领一方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韩兴和)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