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内蒙古新闻12月4日电(记者 张林虎)走进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乌拉山镇沙脑包村蛋鸡养殖产业园区,只见养殖棚内一排排、一层层鸡舍整齐有序排列,自动传送带不断将鸡蛋传送到分拣位,工人再进行分拣、装盘,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我们供料、供水、清粪、输送鸡蛋基本实现自动化,养的鸡都是厂家直接提供的,买来即可生蛋。鸡棚内安装了恒温设备,饲料也都是自己配的。”园区负责人介绍道,“养殖场蛋鸡存栏4.3万羽,日销鸡蛋3500斤,年效益达75万元。”

过去,沙脑包村的状况是村里人多地少,只有零星几家养鸡户,规模小效益低。近年来,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镇党委政府多次组织各村支部书记、种养殖户、带富能手外出观摩学习,在观摩中学经验、找差距、拓思路、谋发展。蛋鸡养殖户尝试着通过“抱团”的发展方式不断提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扩大养殖规模,共同建起了养殖场。

如今,在乌拉山镇的养殖场扩建成了养殖园区,土鸡蛋产量增加,目前已占全旗42%的市场份额,其余土鸡蛋还能销往呼市、包头等地。最终沙脑包村的小小“土鸡蛋”为当地“孵”出了一条致富路

为什么沙脑包村的土鸡蛋这么受欢迎呢,因为这些土鸡蛋集“鲜、香、嫩”于一身。蛋鸡喝的是可达国家二级水质的矿泉水、玉米、糠麸等纯粮,随便敲开一颗,看得见的高品质:蛋黄比例大、饱满圆润有韧性、凝结度高、凝结不散;蛋清浓密浓稠透亮、不含杂质。煮熟后没有蛋腥味,只有浓厚的蛋香,蛋黄醇厚不噎,蛋白嫩滑Q弹。所以深受每一个家庭,特别是娃娃的喜爱,还有的居民专门驱车到沙脑包购买鸡蛋。

小鸡蛋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还开辟出公益岗位,满足贫困户打零工的需求。

土鸡蛋化身“小金蛋”,鼓起了群众的钱袋子,也为集体收入的增加提供了新路径。

近年来,乌拉山镇回引乡贤,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村级产业,先后建起了葡萄采摘园、蔬果大棚、蛋鸡养殖、肉牛养殖等富民产业基地10余个,以产业发展蹚出了一条乡村振兴致富路,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与村民收入“三赢三增”。(完)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