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2日,星期四。今日与村委会主任丁旭东带领村民15人,冒雨开车3个半小时,到三拨子乡韩杖子村考察手套加工项目;下午回村召开项目研讨会,讨论如何引进该项目;与县扶贫办、邮政储蓄银行联系贷款事宜等……

——摘自青龙满族自治县木头凳镇吴杖子村驻村工作组组长李长平工作日志

吴杖子村位于一条狭长的山沟——牛角沟里,名如其形,从沟外到沟里,越走越窄,最后干脆就没了路。李长平,市食品和市场监督管理局驻青龙吴杖子村精准脱贫工作组组长,兼任村“第一书记”。他说自己是个爱钻牛角尖儿的人,所以喜欢把吴杖子村叫“牛角尖儿”。

俗话说“牛角尖儿越钻越窄”,可7月19日我们在吴杖子村采访后发现,在工作组的帮扶下,村里的脱贫道路越走越宽。

“牛角尖儿”距县城58公里,村域总面积9平方公里,325户、1248口人,其中贫困户267户、729人。全村耕地面积1227亩,林地面积9150亩,荒山3135亩。那么,怎么在一个地少、山陡、缺水,百姓思想还有些保守的山沟里扶贫?工作组也是下了一番功夫。

为了引导一批贫困户快速脱贫,驻村工作组从发展庭院经济着手因势利导,以各户房前屋后栽植枸杞、养蜂、柴鸡、生态猪等为联动辅助项目,发展村域经济。目前,经宣传发动,全村枸杞栽植面积、年猪养殖数量均有所增加,发展养蜂户1户,工作组还发放鸡雏5600只。

就拿给村民发小鸡说起,李长平算了一笔账:一只小鸡雏,公的只要7毛,母的2块。发给村民散养,到年底卖,公鸡七八斤可以卖100多块,扣除饲料成本,大概能挣五六十块。母鸡可以下蛋,家鸡蛋颜色鲜黄,营养品质高,喷喷香,一斤可以卖到八九块钱。

可是问题又来了,买鸡的钱谁出?李长平介绍,今年“六一”儿童节前夕,他曾用“轻松筹”平台募集了3500元捐款,给村里35个孩子每人换了个新书包,还有若干学习用品,他的几位心理咨询师朋友还给孩子们上了一堂心理课,效果很好,于是他还想去网络上筹钱。但是发小鸡不同于捐书包,经过几番计算,发现无论是采用“预售”还是“认养”的方式,可操作性都比较差。最后还是别的途径 “化缘”解决了买鸡雏款,这个小小的难题才得以顺利解决。

发小鸡的那天,村民们早早就拿着纸箱、篮子等在发放地点,村里像过节似的热闹。全村按人口发,每人领4只小鸡。虽然发几只小鸡只能对脱贫起一点点作用,但看着领到小鸡的村民脸上带着灿烂的笑容,工作组成员们也非常开心,觉得自己做的是值得的。

发展庭院经济是短期效应,在脱贫致富产业方面,经反复研究,根据村情实际,驻村工作组还确定了“林果带动、养殖驱动”的发展思路。

“林果带动”就是以村办兴吴种植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建设500亩果药间作经济林。目前,全村已开山造林300亩,其中栽植苹果100亩、板栗150亩、山楂50亩,种植中草药约100亩。

“养殖驱动”则是以羊、猪、驴、牛四大养殖产业“四轮驱动”,采取“合作社+公司+农户”的模式,重点扶持村起民养殖专业合作社养驴项目,打造优质种驴基地,采取分散养殖模式,带动一批贫困户脱贫。

说起养驴,吴杖子村的养驴大户王凯值得一提。王凯23岁外出打工,干过酒水代理,搞过建筑,还有过从蹲桥头等零活儿的技术工,做到可以组织三四十人的包工头的经历。2013年,王凯回乡养驴,“总觉得还是物以稀为贵”,今年他更是成立了起民养殖专业合作社,想扩大养殖规模,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却苦于资金紧张,始终没有实施。工作组入驻后,没少跟王凯沟通,帮着他跑贷款。目前,工作组帮着王凯确定了种驴基地项目“合作社+农户”的具体操作模式,合作社现存栏种驴36头,育肥驴12头,计划新增肉驴养殖70头,带动贫困户30至35户,实现每户年均增收5000元以上。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驻村工作组还结合美丽乡村建设,重点谋划了道路硬化、垃圾净化、村庄绿化、乡村文化的“四化”建设项目,同时,积极争取村电力增容,满足村民生活、引水上山工程等需要。

“传统的农耕文明孕育了乡村人的保守内敛,作为一个从青龙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希望能把一些新鲜的东西带回家乡,无论是思想上的还是物质上的,脱贫就得全面彻底。”李长平说。(记者张宏宇 朱燕 陈引玉)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