芡实俗称鸡头米,是睡莲科植物——芡实的种子,具有益肾补脾的功效,被誉为“水中人参”。天长市境内多湖泊水面,高邮湖水系贯穿该市,水域滩涂50万亩,素有“鱼米之乡”之称,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十分适宜种植芡实。近年来,天长市充分发挥本地水面资源丰富、群众种植基础好等优势,积极培育生产大户,扶持新型经营主体,通过推广良种、技术帮扶等多种措施,提高芡实产业发展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如今的天长是安徽省乃至全国重要的芡实种植、加工、销售和消费的县级市,该市共有芡实专业合作社120家,以“百荡湖”“千健”“湖珠”及“天龙”为代表的注册商标达25个。2012年“天长龙岗芡实”经国家商标总局批准为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实现“天长市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零的突破,龙岗社区被评为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芡实)、杨村镇北荡村被评为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芡实)。2018年,天长芡实的主产区获批安徽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2020年又获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多措并举 助推芡实产业发展
天长芡实以其颗粒饱满匀称、健康营养、壳薄籽满等优点深受市场青睐,闻名于周边县市,产品畅销本省及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各地区,具有一定品牌知名度。为了助推芡实产业的发展,天长市于2018年出台了《天长市扶持芡实产业发展若干意见》等政策性文件,对芡实种植及加工等给予政策性奖补,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种植芡实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了种植的水平。
特别是近年来,天长市芡实种植有了新的飞跃,重点推广“天芡1号”良种芡实,良种覆盖率超过75%,产出来的芡实果更加粒大、饱满,味道更甜美、米质更香糯,产量更高、病虫害更少,每亩产量可达250公斤,收益3800元左右。今年天长市芡实种植面积已达6.7万亩,比去年增加21.8%,产芡实11000吨,并带动了运输、机械加工、生产包装、冷藏、零售业等行业发展。
此外,天长市还先后制定出台了《天长芡实育苗技术操作规程》《天长芡实移栽技术操作规程》《天长芡实大水面种植技术操作规程》《天长芡实鲜苞加工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等一系列标准,编写了全省第一本乡土教材《芡实高效种植技术》,为天长芡实独特的品质和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为了提高芡实的经济效益,在天长市水产站的技术帮扶下,建设两个芡渔综合种养技术集成试验示范基地,每个示范点面积为50亩,在示范基地的带动下,2021年天长市实现稻渔综合种养面积已经超过10000亩,主要种养模式为芡实和龙虾轮作、芡实和黑鱼兼作、芡实和鲫鱼混作等。
三产融合 擦亮芡实产品名
龙岗社区地处铜城镇东部的苏皖交界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素有“芡实之乡”的美誉。近年来,龙岗社区依托“芡实”这一特色产业,“做大产业、改革推动、帮扶引领”,大力发展芡实种植加工产业,社区有100多个农户从事芡实种植、加工和销售,在周边省市承包种植芡实逾10万亩,年销售额在8亿元以上。
龙岗社区芡实产业的发展,只是天长芡实兴旺发展的缩影。近年来,天长市聚焦三产融合,通过延伸芡实市场触角、提升聚集规模、强化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全力助推芡实产业发展多元化,有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目前天长市内外种植面积17.5万亩,共有芡实种植加工主体126家,从业人员10500人,可实现年产值9.7亿元,一二三产融合总产值达21.2亿元,小小的芡实果,已然成为农民致富的“金豆豆”。
延伸触角促振兴。天长市广大芡实种植户除了传统的鲜果销售外,还通过芡实干果深加工,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投资1250万元建成占地55亩的芡实专业市场,着力培育芡实生产加工企业及销售电商。在天长市省级电商产业园内的快乐购、三只松鼠、凡臣电商等多家知名电商企业,纷纷与芡实种植大户们合作,通过互联网拓宽芡实销售渠道,产品行销北上广深以及香港、澳门、东南亚等地。
强化合作助发展。天长市围绕芡实生物特性和生理保健功能,先后与扬州大学、滁州学院等高校进行产学研合作,在防治病虫害、芡实精深加工、种养模式上进行课题研究,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扩大生产规模,保持其优质高产的特性,同时拓展了芡实深加工项目,目前已研发投产芡实酒、芡实露、芡实糕、芡实粉等一系列芡实延伸产品,延长了产业链条。与此同时,天长市还连续举办三届千秋剥菓节,深化芡实产业与文化旅游的融合,通过产品展销和举行发布会、研讨会等,线上线下推介芡实产品,深得消费者青睐。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如今,芡实已经成为天长市特色农业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实现芡实“规模化发展、生态化种植、机械化加工、创新化开发、品牌化认证、节日化推介”为总体发展思路,提高芡实种植、加工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形成天长市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独具特色农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