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心得经验分享导语:教育孩子的心得经验分享?家庭教育,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也是一项细致的工作。只要用心去做,你就会看到成功的希望,看到孩子的明天!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我们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中都在深刻地影响着孩子,家庭的和睦、浓郁的亲情氛围等都是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客观条件。从小让就孩子树立独立的人格,其次就是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孩子虽然很小,但却有着强烈地自尊心,大人的言行他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特别是当着外人的面不留情面的指责或是埋怨都会给孩子带来心灵上的伤害。教育孩子的心得经验分享一、消除家长对子女造成的恐惧初中阶段是孩子们翻坎的阶段,由于种种原因,学习成绩有所下降,家长心情比较着急、浮躁。孩子与家长之间出现了对立的情绪,这时的家长应先冷静下来,学会耐心等待子女的成长。有专家说道:孩子避免失败的愿望比争取成功的愿望更强烈。为了防止最小的可能的失败,宁愿降低努力的水平。这就是家长造成的恐惧使孩子失去主动进取的重要原因之一。希望家长不要一看到成绩考差了,就来一顿审讯,甚至痛笞,以免孩子失去信心、家长应对孩子的学习从过程去要求,这样比从结果去要求更科学,效果更理想。二、为子女建立自信心发明家爱迪生,幼年求知欲很强,喜欢追根寻源。
他向老师提出2+2为什么等于4的问题,因此闯下大祸。刚进校个月的他,被勒令退学。他的母亲十分悲愤,下决心亲自教育儿子成长,为儿子建立自信心,给他讲文学、物理和化学,培养他爱学习,爱科学的习惯。爱迪生的求知欲因此进一步被激发起来。天才的萌芽在不知不觉中成长,最终成为举世闻明的发明家。可见成功源于自信,自信心的树立,来自于周围的人们的常识。做父亲的都不赏识自己的孩子,孩子的自信从何而来?爱迪生的母亲不赏识自己的儿子,就没有今天的发明家爱迪生,对目前发展比较差的孩子,家长要用放大镜找他们的闪光点,帮助子女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当子女需要帮助时,家长的帮助要掌握一个度,绝不可越佾越疱,要留有余地。如:孩子问某字怎么写,有的家长会随口报出来,这样做最省力,但十分要不得。碰到孩子问某字怎么写,倒不如鼓励孩子你不是会查字典吗?先查查看,再来告诉爸爸(妈妈)。(这样的引导,孩子会欣然去查字典)。这样不仅省却了家长的许多时间,更重要的培养了孩子的自已动手攫取知识的。而这种能力在人的一生中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让孩子们跳一跳,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孩子才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建立起自信心。三、与子女一起成长,做子女的知心朋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所要学习的更新的东西越来越多。
作为家长,应随时体现出求知上进的精神,给子女作出榜样。爸爸妈妈同样在学习,在进步啊!使子女明白学习新知,不断进步是伴随人终生的。其次要经与子女沟通,努力缩短与子女心灵的距离,原意听子女淡知心话,真实地了解自己的子女,教育子女健康成长。教育孩子的心得经验分享一、能有一个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的养成是非常必要的,它应该体现在生活的细节中。要有好的习惯,首先要让孩子在思维上习惯,要给孩子足够的自由,不能管太死,否则精神上就会有叛逆,我们就要从孩子小时候起,从小事做起,仔细观察,及时发现孩子生活中的不良行为,加以纠正和引导;对孩子生活中好的行为给予肯定和鼓励,使之成为习惯,让孩子在好习惯的陪伴下学习、生活。二、做好与孩子的沟通。家长与孩子的沟通,要注意讲究科学方法:首先要善于倾听。只有倾听孩子的心里话,知道孩子想什么,关注什么和需要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给予孩子关心和帮助,也会使以后的沟通变得更加轻易。孩子向您诉说高兴的事,您应该表示高兴;孩子向您诉说不高兴的事,您应该让他尽情地宣泄,并表示同情;当孩子向您诉说您不感兴趣的话题,您应该耐着性子听,表示您关注他的谈话内容。这样,不仅使孩子更乐意向您倾诉,也可以提高他的语言表达能力。
其次,家长要学会和孩子做朋友。家长如果总是高高在上,就很难和孩子交知心朋友,也就谈不上真正的沟通。这就要求家长和孩子谈话时,要以孩子的心态和孩子能理解的语言进行。再者要有耐心。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年龄、心理和思想感情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巨大差异,理解需要一个过程。如果过于急躁,沟通就会成为泡影。三,要培养孩子大量的阅读。读书是开阔孩子的视野,获得知识的一种学习方法。也是一种给孩子带来无限乐趣的娱乐活动。所以首先要给孩子营造一个浓厚的阅读氛围。使阅读成为他的一种生活方式,让孩子认为阅读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所以,在家里,每天晚上总是会有一个固定的时间去看书,不管是何种书籍,给他带一个头,营造一个学习的氛围。慢慢地,孩子也就喜欢了上阅读,阅读不仅成了一种生活习惯,而且它也成了我们的良师益友。教育孩子的心得经验分享一、注重良好家庭环境和文化氛围,为孩子的成长打好基础。孩子在家庭中成长,如同一棵小树在自然界中成长。良好的自然环境对树木的生长有利于它快速成材。同样,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氛围将促进孩子的健康快乐地成长。因此,我非常重视家庭的文化氛围的建设,注重学习型家庭的打造。我的房子虽然面积不大,但却有着浓浓的文化氛围。
在我的生活中,书籍是我的朋友,学习是我的习惯。只要有时间,我每天都会看书,学习,以此让孩子受到我的影响。这种影响是不知不觉地潜移默化,是长期的一种耳濡目染和熏陶。现在我孩子喜爱阅读,大概是受到我的影响吧。孩子为什么会受影响呢?我想,这与从众心理有关。对于一种现象,孩子最初是效仿,继而会形成一种习惯。特别是长期与孩子生活在一起,他能不受你的影响吗?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作为家长在各方面要成为孩子的学习榜样,这既是家长的责任,更是孩子的希望与未来!这应当成为一个定律:负责的家长必定会培养出成功的孩子!家长要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质,每一种潜质对于孩子的成长都是一种不可多得的要素。每个家长的身上都有孩子学习的优点,这个优点就是你的潜质。我们应当将这些优点变成孩子成长的太阳、空气、水分、土壤、养料去润泽、滋养孩子的心灵。我爱好中国传统文化,如篆刻、书法、国画、吹笛子。我认为这些爱好对孩子的成长非常有益。我一空就学习篆刻,练习书画。虽然我不一定让孩子今后在这方面有所作为,但是,我觉得这样的家庭环境对他而言一定是有益的。家庭里洋溢着书香的味道,文化的气息。这种气息会浸润孩子的心灵,也影响到他的行为。
有时,我会和孩子一起共作一幅画,让他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而且,还可以借机对孩子进行教育。有一次,孩子要我教他篆刻,我就给他一块印石,告诉他方法,让他去刻。孩子拿过石头,认真地去刻,结果没有成功。最后他说了一句话:没有想到篆刻这么难。我对他说:做任何事情都不容易,但是要下功夫才能做好,不是单纯凭热情就能做好的。这样,我在日常生活中,寓教于乐,让他明白事理。二、平等沟通,结成朋友型亲子关系。在企业管理中认为沟通比权力更重要。我想,在家庭里沟通比训斥更有效。我们容易犯的错误是,一旦孩子犯了错,比如作业做错了,或者作业做得太慢,我们做父母的心情一下子变得很急燥,有的家长甚至对孩子进行体罚。其实这种 教育的方法是不对的。我们难道不能和孩子讲道理,进行平 等沟通吗?只有当你把孩子当成一个人格独立并且有尊严的 教育对象的时候,孩子才有可以接受你的观点。我们现在都 已是为人父或为人母,如果我们小时候受过父母的责骂或挨 打,现在我们是不愿回忆的,相反,我们最愿意回忆,父母 是如何耐心的与我们平等沟通的场景。因此,我们在教育孩 子的时候,在方法上不能过于简单或粗暴。你越是想简单地 处理问题,相反孩子的问题会越来越复杂。
况且,十岁左右 的孩子现在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平等沟通比训斥更有效。我记得有一次我针对孩子的作业和他进行了一次深入 的交谈,教他克服粗心的毛病。在以后的考试中,他都认真 细心,成绩有了进步。平等沟通能够帮助他找到问题的结症 所在,并且帮他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我和孩子的关系非常 友好,完全是朋友型的。这种和谐的父子关系,将有利于他 的成长。我们经常一起讨论,一起下棋、一起唱歌、一起画 画、一起放风筝。我还为此写了一篇春天,我和儿子一起放 风筝的文章。这篇文章记叙了我和孩子放风筝的事情,告诉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挫折,学会面对,象风筝一样逆 风而行,高飞九天!正是有了平等沟通,我才能和孩子一起成 长,一同感悟他心灵成长的过程,体味他的精神世界!实际上, 我的成长一方面也离不开孩子。孩子也在教育我,因为孩子 会促使我去不断完善自己!在这点上,我还得感谢我的孩子! 三、严格要求,强调既要认真学习,更要注重做人。 对孩子的教育不能只注重学习,更要注重全面发展,尤 其要学会做人。在学习方面,主要是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 惯。比如说,在作文写作方面。我首先要求孩子学会仔细观 察生活当中的人或事。
用眼睛去捕捉,用心去感受。有时我 教孩子如何观察事物,抓住事物的特点,如何用语言去描绘。 我的孩子的作文从来没有直接写在作业本上,必须先打草稿, 我再修改,基本是由他独立完成。在修改的过程中,我从立 意、构思、语言的表达方面讲解写作的方法。这样不断提高他的写作水平。另外,我还买了一些好的书籍让孩子阅读, 增强他的文学感知能力。 教育工作心得:把心灵献给孩子我喜欢当老师的理由:1、我始终坚信人是善良的!2、 我始终坚信人是可塑的!3、我始终坚信爱是力量,爱可以 改变一切!4、我始终坚信教师的职业是平凡的,但可以在 平凡的事业中,创造不平凡的价值来! 一、教育是一件雕刻心灵的工作 我想教育是一件雕刻心灵的工作。我们的对象是一群有 着灵魂和理想的人,教师的每一句话,每一次行动,每一次 喜怒哀乐,都是在孩子心灵的白板上刻下了重重的一刀,都 是在孩子心灵的扉页上写下了浓浓的一行,那一刀下去,那 一笔下去,写下的是正义还是邪恶,是美德还是丑恶,是真 理还是谬误,不在孩子的心灵是什么,可全在于我们教师是 什么呀!唯有美德才能雕刻美德,唯有正义才能书写正义,唯 有真理才能传播真理,我们自己是什么,才可能塑造什么, 换言之,我们希望我们塑造的对象成为什么,你自己必须首 先成为什么。
世界上不可能有一种完全空洞的塑造,单凭想 像就能完成的雕塑那只能唯心主义的幻想,心手合一不仅仅 对于雕刻家是这样,对于教育家更是这样。 所以,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不在于给孩子传授多少知 识,而恰恰在于丰富自己的灵魂,提高自身的修养,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成为一块宝石,那样孩子天天看着这 块宝石,捏着这块宝石,听着这块宝石,耳濡目染,他们也 就具有了宝石的特质。教育的真谛不在于说教,而在于熏陶, 不在于技术,而在于心灵。孩子最终能不能够成为一件艺术 珍品,全在于雕刻家的品质。 二、发现孩子的善性 有这样一个故事:陶行知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在校园 里巡视,看到一个男孩子在用泥块扔另一个孩子。陶行知看 到马上制止了这个孩子的行为,并叫他在放学后到校长办公 室去等他。当天放学后,陶行知迟到了几分钟去办公室,看 到这个孩子已经在办公室门口等他。陶行知从口袋里掏出一 块糖给这个孩子,说:这是奖给你的。孩子感到不解,陶行 知解释说,因为你是个遵守时间的人。说完又给了第二块糖 给孩子,说这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你用泥块扔同学的时候, 我叫你住手,你就住手了,这说明你是尊重老师的。孩子接 过糖,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说这是奖励给你的第三块糖。
因为你是个有正义感的孩子,我已经调查过了,你只所以扔 同学,是因为你看到那个同学在欺负女同学,你看不惯才会 扔他的。可见你是个见义勇为,敢于同坏人做斗争的人。孩 子听到陶行知这样说,很不好意思地说,校长,但是我扔的 不是坏人,是我自己的同学。虽然他欺负同学不对,但是我 10 也不应该扔他。陶行知听到他这么说,笑着说,好了,我们 今天的谈话结束了,你可以回去了。 “三颗糖”教育了一个孩子,让孩子感动离去。我认为 陶行知用自己的善良和真诚发现了犯错孩子的善性,因势利 导,肯定孩子内心的善良品质。善良是一种智慧和远见,是 一种自信的精神力量,是一种以逸待劳的沉稳。 每个人都有慈善的内动力,因为善良是人类的天性。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