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鸭从出壳到30日龄为雏鸭阶段,特点是生长速度快,体温调节机能较差,消化道容积小,机能不健全。雏鸭成活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后期养成
小鸭从出壳到30日龄为雏鸭阶段,特点是生长速度快,体温调节机能较差,消化道容积小,机能不健全。雏鸭成活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养鸭的经济效益,因此,要针对雏鸭的这些特点,进行科学的饲养管理。
雏鸭
1 、鸭苗选择
要选择同一时间出雏,腹部柔软,吸收好,趾蹼和绒毛有光泽,眼大有神,体重大,整齐度好,行动敏捷的雏鸭。
2、潮毛
雏鸭在开食前要先潮毛,潮毛又称试水或点水。一般在购进当天或第二天见雏鸭能快步行走、有觅食行为时进行。方法是把雏鸭捉在篮子里,每次30~50只,在气温适宜时,将鸭篮直接放入河水中,以水淹没鸭脚或腹部刚接触水面为度,让雏鸭饮一些水,嬉游5~10分钟,以适应水性。当雏鸭有一半绒毛潮湿时,即可离开水面。如果遇气温较低的日子,可在鸭棚内放半盆水进行潮毛。对不会潮毛的雏鸭,应把鸭压入水中数次,然后,将雏鸭散放在干草上,在阳光或灯光下理干绒毛,便可开食。
3、开食
第一次喂食称开食。一般用碎大米放在沸水里焖煮一会儿,盛出用清水漂洗沥干,以不生、不硬、不烂、不粘、不烫为准,撒在塑料薄膜或芦席上,让雏鸭自由采食。雏鸭开食后第3天应及时开荤,喂些剁碎的小鱼、河蚌肉、蚯蚓等,蚯蚓要洗净泥土,用开水浸泡片刻,切细拌碎米饭喂给。雏鸭的青饲料以水草中的槐叶萍、绿萍或其他嫩菜叶为主,切碎后喂给。在开食后的一周内,搭喂少量切碎的韭菜或蒜苗,可预防胃肠疾病,提高成活率。
雏鸭
4、控制温度
1周龄27℃~30℃,2周龄24℃~26℃,3周龄20℃左右。也可观察雏鸭的精神状态,如雏鸭挤压成堆,发出尖叫声,表示温度低;如雏鸭远离热源,张口喘气,饮水增加,表示温度高;温度适宜时,雏鸭均匀散开,活泼好动。
5、分群
雏鸭在7日龄内,宜小群管理,每群50只左右,进棚时在草囤、鸭篮或用3~4层砖围起的小栏里休息,以便保温。7日龄后,根据雏鸭大小、强弱进行分群,每群80~100只,用栈条隔开。在每次分群促鸭时,应检查食道膨大部是否有食。未吃饱或半饱的鸭应剔出单独喂精料和活食,以求群鸭同步生长。20日龄后,逐日扩大群势,1月龄后可合并统棚管理。
雏鸭
6、下水
要锻炼雏鸭下水,能促其活动,增加采食量,切忌长时间旱养。1~2周龄时就可以开始锻炼了,放水次数、时间视天气和鸭龄而定。幼雏1次/日,10~15分钟/次,以后可每日2次,时间可逐渐延长。可以先下"小水"(将水放入大的水盆或水泥池中),且温度不能太低,深度以能打湿鸭脚为宜,以后水深逐渐增加。雏鸭何时下"大水"(河沟、池塘等大水面),需要根据天气和气温情况而定,晴暖时坚持每天下水,下雨天、气温低时可不下水。下水上岸后,要让雏鸭在无风、温暖的地方将羽毛梳理晾干再赶回鸭舍。
7、预防疾病
加强雏鸭的饲养与管理,提高雏鸭抗病力,对环境及设施设备定期消毒。雏鸭怕潮湿,育雏室、运动场要勤换垫料,加强通风,坚持定期清扫和消毒,保持清洁、干爽。食槽、水槽需经常洗刷和消毒,以减少病原菌生存和繁殖的机会。要及时对雏鸭接种疫苗,防治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