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初大连市政府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大连行动计划》,将重点实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等六大工程,推动大连市制造业向高端、智能和绿色方向转型升级,逐步建成国内领先、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制造强市。如何借用大连市现有制造业资源,加大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提高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当前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首要问题。
德国工业发展成功经验
德国作为世界工业大国,其生产规模和科技含量都位于世界前列。德国工业起源于18世纪末机械制造设备的引进,经历机械化生产时代后,进入电力时代,使得工厂生产流水线化、标准化。目前德国正在进行信息革命,工业生产自动化程度达到较高水平。德国工业在以科学技术为主导、理论创新为核心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重视基础、尊重理论、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传统理念。
(一)重视创新。19世纪30年代中期,德国继英、法、美等国之后开始了工业化进程,相比其他资本主义国家起步较晚。但由于其重视教育和科学研究,最大限度地发挥科学技术在工业化中的作用,使德国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创新则是其快速发展的主要手段。据相关统计,平均每22分钟,就有一项德国的专利申报到欧洲专利局。德国重视创新不局限于技术或产品创新,还包含理念和管理创新以及公司文化创新。创新的主体除了大型企业,更多创新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有的企业甚至几十年上百年地研究一个细小的技术领域,创新意识融入了他们的基因。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总裁郝瑞强说过,“我们长期保持活力的一个秘诀,就是我们始终重视创新。”
(二)关注中小企业发展。在德国,中小企业数量占到了德国企业总数的99.7%,就业人数占全国就业总人数的70%,公司净产值占全国总量的近一半。与大多数公司追求大型企业集团的商业模式不同,德国选择了优先发展中小企业。德国人认为,他们的竞争优势不在于几个大企业,而是众多的中小企业,他们才是德国创新与发展的真正动力。德国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提升为国家战略的一部分,从国家立法、战略规划、机构设置,到税收、信贷、培训和信息等各方面,给予了中小企业全方位的支持。有时甚至通过限制大型企业的发展,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制定规范的行业标准。德国自动化企业非常注重制定规范的行业标准,在德国二流的企业做产品,一流的企业做标准。在德国政府的支持下,由多家企业经过多年的共同研究,制定了众多项工业自动化领域的行业标准,其中部分标准得到了欧洲、国际工业界的认可,并在应用过程中不断完善。我国也引入了德国制定的相关行业标准,并转化为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
大连市制造业的差距
近年来,大连市制造业持续发展,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的制造体系,在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设备、汽车及零部件、制冷设备、新材料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初步具备了建设制造强市的基础和条件。但是,与国际国内先进地区相比,大连市制造业发展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制造业发展方式较为粗放,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技术含量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根据产业结构不同,可将大连制造业企业分为两种不同类型:一类是转型类企业,主要集中在以国有企业为主的装备制造业领域,这类企业属于大连的传统优势产业;另一类是成长类企业,属于战略新兴产业中的后起之秀,这类企业正处于成长期,未来具备较大的发展潜力。
大连制造业未来发展方向
在充分挖掘国内外市场潜力的基础上,把大连市制造业发展重心推进到产业转型和技术升级上,立足大连制造业现有基础,在守住传统制造业产业优势的同时,推动战略新兴产业的技术发展,利用新兴产业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借鉴德国先进发展经验,引导传统产业向高端价值链延伸,互相促进,共同推进大连制造业转型升级。
(一)以成长类企业创新发展,促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目前,大连市传统的制造业企业具备设备先进、人才聚集等优势,但由于受到固有的产业模式影响以及体制机制等因素的制约,导致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缺乏创新动力,成为制造业企业向高端产业发展的巨大阻力。与传统制造业企业相比,成长类企业更具活力,企业将技术研发和创新作为其获得利润的主要手段,使创新逐渐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因此,在推动大连市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不能单纯地通过发展大项目、引进新技术或依靠政府政策来实现,更应立足于自主创新技术的发展,使战略新兴企业成为支持制造业发展的创新主体。政府则要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创新环境,充分释放个体的自主性和群体的创造力,在守住制造业现有优势和产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成长类企业创新,为大连市制造业转型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二)发挥政府作用,推进职能转变。目前,政府部门对制造业主要采取准入前审批管理为主的监管方式,将产品指导目录和反映固定资产、资金投入等情况的规模性指标作为主要的审批标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反映目前的监管方式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因此,政府应逐步转变企业监管模式,避免传统的审批式、限制式管理模式制约成长类企业的发展,加快破除限制企业发展的准入壁垒。同时,建立《大连自主创新产品目录》,并定期更新,把符合产业变革导向的自主创新产品作为项目审批的重要内容,并向本地中小企业倾斜。另外,还应通过强化政府考核体系建设,完善转型发展过程中反映产业结构变化的指标,增加智能制造业、互联网产业等新兴产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新兴产业企业新增数量等反映科技创新程度和创新创业活跃度等重点工作任务指标。
(三)利用海洋资源优势,搭建智能海洋装备产业园区。大连作为首批沿海开放城市,拥有得天独厚的海洋渔业资源和优质的海洋牧场资源。2017年4月,“大连理工大学——獐子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水下机器人联合实验室”建成,大连可以此为契机,将水下机器人设计、研发与测试作为基础,规划建立大连智能海洋装备产业园区。汇聚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等高校、国内主要研究机构与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企业,带动专用芯片与嵌入式系统、传感器和机械设计制造等上游技术研发,以及海洋牧场、海洋环境监测、船舶和海洋平台制造与维修等下游产业经济,建立智能海洋装备产业园区,促进大连传统产业的智能化转型升级。
(四)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计划。产业转型和技术创新发展的基础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在大连市制造业转型过程中,应不断完善和推进“人才+项目”培养模式,以重大科研项目、国际学术交流合作项目为依托,以大连现有的科技创新园、生态科技创新城等创业孵化基地为载体,推动新兴产业项目孵化和人才培养。鼓励国内重点院校和优秀企业,通过在国内外设立研发机构,引进和培养各类技术型人才。规划按照对数字化定制和柔性制造的要求,加大对企业一线员工的人力资本投入,推动操作型员工向知识型员工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