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推进“相约八点半”云教研,保障线上教学效果
线上教学初期,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教师,学校积极借助国家云平台、济南市云平台及其它云端资源对老师展开“相约八点半”培训学习,借助晚上八点半的时间,对如何开发使用平台资源,如何在直播教学中落实双师课堂,如何正确使用腾讯会议,如何实现师生互动屏幕共享,如何进行线上作业布置及批阅等系列问题展开线上教研并一一攻关。最终实现了12个教学班熟练同步线上直播教学,确保了线上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同时,利用每天下午3:30-5:00的时间,学校定时开启微教研,借助云直播进行在线研讨,集思广益,查漏补缺,精炼内容,丰富形式,通过视频、音频、实际操作等多种形式开展线上教学。
3、实施“一二三五”云教学,打造教育高效课堂
“双减”时代的线上教学,不能完全把线下教学模式照搬到线上来,如何做才能实现线上教学的最优化?经过实践和研讨,学校初步形成“一二三五”创新课堂教学方式。“一”指的基于一个教育理念,即:以智慧融发展,以智慧育人才。 “二”指的是双师课堂,即:学科教师进行线上课堂教学,班主任同步协助班级管理。“三”指的是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即:依托双平台优质资源和应用模块,课前教师充分备课学生充分预习,课中师生充分互动提高课堂效率,课后有效布置作业及时进行反馈。“五”指的是五个方面,即:推送资源,自主学习;明确目标,了解重点;直播教学,师生互动;课堂小结,明晰要点;优化作业,分层布置;完成作业,在线答疑。经过“二三五”模式的推进和落实,学生切实提高了线上教学的效果,在“课前自主学习、课中师生互动、课后高效作业”三个方面均发生显著的改变,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二三五”创新课堂教学方式】
同时,老师们在常规教学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学生线上学习与线下实践紧密结合起,借助济南市云平台的活动广场,创作性的开展各项线上活动,并取得良好效果。
(二)混合教学,创新线下教学形式
信息化手段的广泛运用对线下教学同样重要。为了更好的将线上资源应用于线下,积极推进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有机融合,学校实践探究线上线下“双线”融合的教学方式。
1、课前预习大礼包,形成共享资源库
课前预习是学生有效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借助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优质课程视频,找准重点难点,厘清上课思路,并将筛选出的课程视频通过班级QQ群、微信群、人人通转发给学生,形成班级课程资源库。学生利用人人通平台、QQ、微信观看教师发布的预习课程视频、导学任务单,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进行预习,借助教师推送的资源,实现有效的学习。
同时,借助济南市云平台课前导学应用中的优质资源,积极进行优质资源的二次开发,整合制作出优质课件、微课及课前任务单,并传于济南云平台“我的资源”中,形成校本资源库。积极用于课堂教学,实现有效备课。
2、互动教学驻课堂,高效学习智趣多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班级黑板中的交互功能,实现了师生高质量的实时互动教学。比如,数学课上,为了摸排学生对加法算法的理解与口算的速率和正确率,老师使用互动课堂和希沃白板APP中的“随机点名”功能,及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并反馈到人人通中,增加了课堂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小组讨论时,使用“倒计时”功能,增加了小组合作的紧迫性与实效性。为了方便的展示学生作业,教师通过手机扫码,与电脑互联,直接将学生作业展示于电脑屏幕现场批改讲评,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语文课老师设计知识竞赛活动,以“两两对抗”的形式进行比赛,学生在激情澎湃的竞赛中轻松掌握知识。在课堂中多种手段的使用,丰富了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兴趣,增强了课堂实效。
3、课后作业巧布置,实时反馈出实效
教师通过人人通发布课后作业,学生将自己的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在规定时间内以视频或图片形式,上传到人人通。批阅时教师不仅利用电子笔进行正误标记,还对作业进行等级评价,对出现错误的同学进行文字性、语音性、画图式等多种方式的指导,督促学生改错后积极地再次上传。平台可以直接查看未交作业名单和未订正的名单并及时发送免费短信,督促学生及时完成。
(三)、实践双线教学评价,提高评价诊断效果
学校采用信息化的手段实现了班级和学生即时性的评价方式,结合线下教师口头表扬、奖励印章、给予表扬信等方式,二者实现相互呼应。教师借助人人通学生点评模块随时记录学生的学习表现,并实时将评价通过人人通反馈给家长,实现家校共育。并利用人人通平台及时发放电子奖状,肯定学生表现,寄托教师期望。如:数学的“口算小达人”、语文的“朗诵小达人”等实现无纸化奖励。
教师除了利用线上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评价,线下也使用了丰富的评价方式及时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诊断,促进了学生积极健康的发展。在线上线下“双线”助力下,抓好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X”种信息手段,拓宽双线教学渠道
天桥区京师实验小学是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实验学校,借助腾讯会议和学校的直播系统,学校多次与北师大教培中心优质资源进行对接,开展教师专业化提升的相关活动。同时,学校还拥有市面上最先进的多媒体教学直播设备,教师利用录播室能够录制高水平精品课程资源,建设优质校本课程体系,实现资源共享交流。借助录播室老师们还开展了网络微教研活动,将录制后的资源在网上进行“微格式”研讨,逐步建立起学校的教研活动数据库,随时随地的进行听课、评课,进行课后反思成长,实现“研、训、用、建”一体化,为线上线下融合研训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通过每间教室配备交互式多媒体教学设备,实现了课件的全网共享、分类管理。借助交互式黑板老师们实现了投屏功能,通过把学生作业情况同步展示在大屏上,让学生直观的看到老师批改时的思维和解题过程。借助交互式黑板进行学生活动,让学生通过游戏竞赛的方式学习,增强学生学习互动性,助力课堂教学,为线上教学融入线下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学校安装有校园广播系统,并设立了校园广播的常态使用,京师的小小广播员们向教师和学生积极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先进的思想文化,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写作能力,同时也为学生的线下教学实践提供了多元展示的舞台。
学校除了借助直播录播系统、班级多媒体交互系统、广播系统等硬件资源外,还通过腾讯会议云培训、同步直播课堂、信息资源库等软件的广泛运用,为线上线下教学融合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
四、成效与反思
学校层面: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济南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通过班级多媒体交互系统、学校录播系统等软硬件的使用,助力了学校信息化地发展,推进了学校“智慧校园”现代化建设,优化了校园基础设施及信息化环境。
教师层面:教师整体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得到了全面提升,教学能力和信息技术手段也有了明显进步。教师能够依托双平台优秀资源和模块辅助日常教学,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与家长形成了良好互动。
学生层面:借助线上和线下双线融合教学,落实“双减”政策,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借助平台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