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高艺飞 通讯员 唐静静 赵素敏
走进位于龙居镇的中国科学院STS滨海盐碱地高耐盐经济植物筛选与规模化繁育基地,原先白花花的盐碱地上,绿油油的草坪长势喜人,工人们正在收割装运草皮,带着新鲜泥土味道的草皮被卷起整齐码放,稍后将装车运往全国各地,装点城市草坪绿地和和园林绿篱。
“工人们正在收割的草坪品种为耐盐狗牙根,具有建植速度快、耐重度践踏、与杂草竞争能力强等特性,其根茎能够很好地固堤保土,在耐盐、耐碱、抗旱上具有优势显著。”该项目负责人张金宝介绍。该高耐盐草坪繁育项目是由山东利全生态林业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高耐盐经济植物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合作建设,选址于黄河岸边的龙居镇,投资1800万元,通过流转周边村庄闲置土地进行耐盐植物筛选培育和产业化推广,加快滨海盐碱地生态保育、修复及高效绿色农业的产业化,满足城市绿化市场需求,降低城市绿化成本,同时解决当地群众就业和增收难题。
目前,该繁育基地已完成高耐盐经济植物规模化高产栽培与管理技术体系及规范/标准30套,培育筛选耐盐植物60余种,种植推广耐盐碱草皮3000亩,年可提供耐盐草坪30万平方,种植耐盐甜高粱、玉米青储、紫花苜蓿等牧草700亩,年产优质牧草5000吨。培育的耐盐碱能力强、经济推广价值高的碱蓬、狗牙根、观赏花卉等都已实现了初步产业化。其中,狗牙根的耐盐度达到了表土含盐量的15‰,在龙居镇三里村、西史村两个已脱贫省定贫困村种植600余亩,提供90余个就业岗位,带动村集体增收18万元,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绿色“银行”。
盐碱地种植效益低,这本是农业发展的掣肘,而在东营区龙居镇,昔日的盐碱地如今变为致富田,通过大力发展耐盐碱作物特色种植,将土地劣势变为培育优势,以科技创新推进脱贫致富,让农业高质高效发展迸发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