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沱江是长江上游的重要支流,也是四川省城镇最集中、人口最密集、经济实力最强的区域。但是,沱江也是四川污染较严重的河流之一,流域经济发展与环境承载力间的不平衡,严重影响了流域水生态安全。为重现水清岸绿,四川省对沱江及沿岸生态环境实施了一体化治理修复。
有人说,每个四川人的故乡记忆,都与一条河有关。“千河之省”四川,近三千条大河以及无数条小河,如同大大小小的血管,滋养着富庶的“天府之国”。水,对于四川人而言,不仅仅是自然馈赠,更蕴含着一种深切的情感。四川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护水,责无旁贷。
在众多的水系中,发源于川西北九顶山南麓的沱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长江上游的重要支流,流经四川阿坝、德阳、成都、资阳、内江、自贡和泸州7市(州),流域内有大小支流60余条,各级自然保护区13个,更为重要的是其流经四川的2.55万平方公里,是蜀地城镇最集中、人口最密集、经济实力最强的区域,承载了全省25%以上的人口和30%以上的GDP。
对沱江的保护,四川立足生态禀赋以单独流域立法的方式推进污染治理,以河长制促进“河长治”,从生态修复迈向长久保护,清河、护岸、净水、保水,让沱江焕发了生机与活力。
流域立法推进水污染治理
2004年3月,天府花开时节,一起特大水质污染事故使美丽的沱江变成了一条哭泣之河。四川一家大型化肥厂违规技改生产,设备出现故障,氨氮含量超标几十倍的废水随滚滚江水倾泻而下,造成沱江流域严重污染,沿岸百万群众生活饮用水被迫中断,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亿元。当时的国家环保总局对这起事故认定为:近年来全国范围内最大的一起水污染事故。
内江市,沱江穿城而过,千百年来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内江人,留下了九曲十一弯的甜城湖。时至今日,内江仍是流域范围内最依赖沱江供水的城市。然而,自2014年以来,沱江干流内江段总体水质下降,入境水质总磷超标严重,出境水质总磷污染较重,总磷浓度均值达到或超过0.4ml/L。甚至出现了“不饮沱江水”的说法。
曾经倍受污染困扰沱江内江段
“沱江流域的问题,涉及源头控制和流域体制机制,需要上下游跨界协同作战,统筹考虑环境、资源和生态,并通过立法来解决。”业内人士一致认为。
2018年9月底,《沱江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签署,按照“保护者得偿、受益者补偿、损害者赔偿”的原则,从2018年~2020年,沿岸7市每年共同出资5亿元,设立沱江流域横向生态补偿资金,建立了“厂网河”一体化管理模式,构建常态化河道管理体系。
2019年9月1日,四川省首次以单独流域立法的方式推进《四川省沱江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施行。《条例》着眼解决沱江流域经济发展与环境承载能力不协调的问题,制定最严厉的环境保护制度,确保沱江全流域“严管共治”。
“近年来,成都、德阳、内江等地都启动了沱江水污染综合整治,沱江水质逐步好转,但流域内生活污染、工业污染、农村面源污染以及水资源总量不足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负载远远大于容量,‘七市治水’衔接不够、不平衡,流域所在地发展冲动大于环保责任,企业守法成本远远高于违法成本。”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专家顾问团成员、四川省社科院专家李后强说。
作为《条例》的起草人之一,四川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所专家刘新民也谈到,“从环境污染预防到环境事故发生、环境损害产生全过程,要厘清相关利益群体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责任与权利,以达到通过经济手段减少或遏制企业排污的作用。”
记者在翻阅《条例》时发现,《条例》突出了饮用水水源保护,体现了不抵触、可操作等特点。其中,规定了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等水环境保护四项基本制度。同时,授权四川省人民政府制定生态保护补偿和排污权有偿使用交易具体办法。在饮用水水源保护方面,突出了关于饮用水水源保护和其他特殊水体保护的规定。特别禁止在沱江干流岸线1公里范围内新建、扩建化工园区和化工项目,禁止在合规园区外新建、扩建钢铁、石化、化工、焦化、建材等项目。
2019年《沱江流域七市中级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协作框架协议》正式签订,七市从此打破沱江流域各地法院各自为政的办案格局,进一步统一环境资源案件的裁判尺度和裁判标准,形成区域一体化环境执法和环境司法体系,实现对沱江及沿岸生态环境的一体化保护。同时,建立了司法执法联动协调机制,研究沱江流域跨地区、跨部门重大审执协作事项,共同提升环境资源审判工作能力,实现了沱江流域环境资源审判“五个一体化”:立案一体化、送达取证一体化、保全执行一体化、专家智库一体化、信息宣传一体化。
从“九龙治水”到“一拳发力”
6月的傍晚,沱江之畔的内江花萼湿地公园里,市民正在悠闲散步。公园一角,一块2009年下半年制作的提示牌上记录着四川最早一批河长的名单和联系方式。那一年,在借鉴无锡等地经验的基础上,内江在四川率先启动了河长制试点。
河长制给饱受沱江污染之苦的内江人带来了什么?
“治水项目执行落实的速度不断加快。”作为全省最早一批河长,内江资中县重龙镇党委书记、沱江重龙镇段乡级河长刘衡说,效果立竿见影,治水规划不再“只停留在纸上”。河长制凝聚了上下游、左右岸和部门治水合力,实现了“治水一盘棋”。明确了全市各县(区)政府流域治理责任并确定对应的河长,跨县(区)河流则设立市级河长,提出以出境水质为核心的考核指标。合力之下,沱江内江段水质不断变好。
简阳市射洪坝街道东滨路南段社区河长黄述高颇有同感。记者在他手机APP记录的河长日志里看到:“今天天气好,在河边绿道游玩的人很多,巡了一圈,河岸没有发现垃圾,没有发现污水排放和杂物漂浮……”作为第一批河长,黄述高长期守护着沱江两公里的河段,见证了沱江河道的生态变化。
沱江边河道清理
2017年,沱江被列入四川省十大主要河流,明确由两位省级领导担任沱江河长。各市县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分段河长,设立市县乡村四级河长,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面覆盖的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责任体系,实现从“九龙治水”到“一拳发力”。
在河长制体系下,沱江流域的一河一策保护治理方案出炉,将沱江流域所在的7个市29个县(市、区)划分为15个单位,整体推进流域综合治理。
“像我们这个县,沱江的所有支流在出境时都设置了省控断面。”乐至县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自从有了河长制工作体系,基层党委政府明确了自己的责任,也倒逼其找到治水思路。
各地自然资源部门对影响沱江流域水环境、生态环境的重大建设项目,严格进行规划选址及用地预审审查。推行动态巡查责任制,建立自然资源网格化监管体系,结合“河滩地整治”专项整治行动,对沱江流域违法用地、违法采矿等违法行为做到早发现、早制止、早查处,并利用卫星遥感影像,对沱江流域自然资源违法行为进行全面监管,将违法行为发现在萌芽、遏制在初始。
2018年6月,《泸州长江沱江沿岸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规划》通过评审,进一步优化沿江产业布局,推进沿江产业、临江企业退江入园。截至2020年,泸州市完成550艘船舶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和油污水收集处理设施设备整治改造,完成14座港口码头和3家船厂船舶污染物接收设施、自身环保设施及岸电设施建设改造。
2017年以来,自贡市大安区水务部门重拳出击,联合相关单位对沿江两岸的采砂企业进行了排查执法,关停并转了大批违法采砂企业。去年9月起,大安区再度集中力量,对保留下来的4家采砂企业进行了治理,督促企业实施环保整改、场地搬迁,确保大安境内的沱江沿线违法采砂归零。
生态修复还一江碧水
细雨蒙蒙,在什邡市蓥华镇仁和村内,一条木制栈道沿山脊逶迤而上,栈道两旁已种满茵茵绿草。这里是当地穿心店磷石膏渣场。曾几何时,穿心店渣场内的磷石膏随风扬尘、入水为泥,不仅造成了沱江上游重要支流石亭江总磷超标,也给当地群众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如今让人揪心的废弃渣堆已成为与周边群山融为一体的观景高台。据了解,在这里永久封存处置的磷石膏存渣有208万立方米。
什邡市磷矿资源丰富,磷化工产业为什邡经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但因技术瓶颈,产生的磷石膏难以被再次利用。经过几十年发展,形成磷石膏堆场7处。
“这里曾经有三座巨大的磷石膏堆,如同三座大山,最高的达到50米。巨大体量的磷石膏堆放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部分出现滑坡、垮塌,甚至存在磷石膏下河的风险。” 什邡市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此,什邡市全面打响了以穿心店磷石膏堆场治理工程为重点的污染防治“三大战役”。治理并非简单地将磷石膏堆搬走,而是通过堆体削峰、覆膜导流、盖土植绿等一系列举措,让整个堆场得到全方位整治。
穿心店磷石膏渣场
记者了解到,工程累计挖填磷石膏约163万立方米、削坡28万平方米,新建河道挡墙617米、修复原破损河道挡墙170米;累计平整、硬化地块3.2万平方米,覆土14.8万平方米,新建地下水监测井5口。同时开展覆土植绿,借古韵古味的历史文化,打造一个连接城市与自然、融合历史与现代的体育休闲公园。如今,穿心店磷石膏堆场宛如一块狭长的绿色“梯田”镶嵌在石亭江畔,成为人们运动的好地方。
蓥华镇仁和村1组村民王道富告诉记者,此前家门口的这几座“大山”一直是他的“心病”,现在这里治理成了旅游景点,只要有空他就会来这散散步,一些城里人也会来游玩。
据了解,2019年~2020年,四川省共投入资金1.6亿元用于支持沱江流域开展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完成修复面积945公顷。人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整治环境是还历史欠账,更是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绿树成荫、碧水滢滢,木制步道与绿化景观交融……这里是资阳城东新区蜀人原乡文化广场,距离沱江不到300米,处于沱江水域消落带上。由于旱湿不定,消落带所处的区域内很难有植物长期生存。资阳的这块“鸡肋”以前搞过菜园、鱼塘,都没成。久而久之,便成了堆积建筑废渣、乱扔垃圾和排放污废水的地方。
资阳蜀人原乡文化广场
“必须找到适合的发展方向。”资阳市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摆在利用消落带面前的是两只拦路虎:改善水质,为下一步综合利用创造条件;寻找适应消落带自然条件的生态模式。”根据历年水文资料,资阳市初步框定了三条利用线——10年一遇洪水淹没线、30年一遇洪水淹没线、50年一遇洪水淹没线。洪水重现期越短,植被耐湿耐水能力就必须越强。为此,相关部门精选了十余种适生植物,作为生态堤防建设的主力军,做到常绿、落叶植被混交搭配。
“这里走下去有三个观景台。台子的高度就是三条线。每条线内的植被都不一样。”已经搬到江边住了5年的周华说,三条线内,靠近坝顶的是水杉,再往下是芦苇、芦竹等水生植物,不仅能在消落带的特殊环境下生存,还能美化环境。污水没了,多了绿化带,如今,蜀人原乡文化广场已成为当地居民的热门游憩地点。
奔涌与浩荡,澎湃与灵动,绘就了“生态福地”的万千气象;刮骨与疗毒,涵养与善待,重塑沱江水清岸绿的旖旎风光。2020年,沱江16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由“十三五”初期的12.5%,提高到2020年底的93.8%,创近20年来最好水质。
数读沱江生态修复
◆ 2019年~2020年,四川省共投入资金1.6亿元修复沱江流域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目前完成修复面积945公顷
◆ 2020年,沱江16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由“十三五”初期的12.5%,提高到2020年底的93.8%,实现20年来最好水质
喜欢本文,就点击右下角“在看”
i自然全媒体
首席记者:赵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