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翅长度的一半。由于亚洲飞蝗蝗蝻发生密度大小的不同,常可形成不同形的蝗蝻及成虫,大发生年份,群居型的比例较大,反之则小,蝗蝻在发生初期密度大,但经过防治,或自行扩散后,其群居型也可转变为散居型或中间型,在小发生年份,有时也可形成小面积的高密度群居型蝗蝻或成虫。蝗蝻的雌雄两性皆为五龄。1龄:触角13—14节,体长7—10毫米。群居型体色橙黄色,或黑褐色,无光泽,前胸背板背面具黑色纵纹,背板镶有狭波状的黄色边缘,中胸及后胸背板微凸。散居型体色常为绿色、黄绿色或淡褐色。2龄:触角15—17节,有时18—19节,体长10—14毫米。群居型体色橙黄或黑褐色。前胸背板两条黑丝绒纹明显。散居型多呈绿色,黄绿或淡褐色,前胸背板无黑绒纵纹,翅芽较明显,顶端指向下方。3龄:触角22—23节,体长15—21毫米,体色同前。翅芽明显指向下方。群居型翅芽呈黑色,散居型翅芽呈绿色或淡褐色。4龄:触角21—25节,体长24—26毫米,前翅芽狭短,后翅芽三角形,皆向上翻折,后翅芽在外,且盖住前翅芽,翅芽端部皆指向后方,其长度可达腹部第三节。5龄:触角23—26节。体长,雄性25—36毫米,雌性32—40毫米,翅芽较前胸背板长或等长,翅芽长度可到达腹部第四、第五节。卵囊常呈长桶状,略弯曲,长50—75毫米,含卵粒55—115粒,一般排成4排。卵囊上部及卵粒之间充满褐色或微红色的泡沫状物质,卵囊外壁质软,由褐玫瑰色的泡沫状物质组成,并常常附有土粒,卵粒黄褐色,长7—8毫米。卵粒外壳有小突起,其间隔有细线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