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色的稻田、金黄的玉米,到火红的五味子、嫩绿的山野菜,再到品种繁多的人参……秋季在白山,“丰”景有多美,只有来过才知道。
9月26日,“稻花香里说丰年”网上主题宣传活动开展的第四天,采访团成员来到了素有“长白林海”“雪域王国”“人参之乡”等美誉的白山市,穿行在山野间,感受美如画卷、入目皆“丰”景的大美吉林,感受乡村特色产业优,大国粮仓越来越丰实。
“中国参乡”惊喜连连
世界人参看中国,中国人参看吉林,吉林人参看抚松。
在抚松县,万良人参小镇有全国乃至亚洲最大的人参交易集散地之称。
九月的万良小镇,参果飘香。
“参乡会客厅”浓缩了3000个商家精选出来的80家284个产品,覆盖人参初加工、精加工的所有类别,是抚松人参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在万良人参博物馆,特殊的陈列语言,向公众展示中国人参的采挖、人工种植、加工应用以及相伴而生的人参文化的独特魅力。
参观“镇店之宝”野山参,试用人参美肤产品……采访团记者“沉浸式”体验万良人参小镇韵味,感受颇深。
国际在线记者王鲁平发现了有趣的蒲公英茶,他说:“今天来到人参小镇,我还发现了有趣的蒲公英茶,以前只知道蒲公英是一种植物,没想到它还可以做成茶,非常愿意带回去分享给同事和朋友们。特别印象深刻的是助农馆,通过将商业销售与助农帮农相结合,促进农业发展,给农民带来更多收入。吉林抚松县还获得了吉林省电商镇的称号,通过将传统农产品销售与电商带货结合,促进销量增长,为农民带来更多收入。抚松县人参产业的发展令人赞叹。”
中国网记者殷晓霞看到琳琅满目的产品,都是由人参、西洋参、蓝莓这些天然原料制成,大开眼界。她说:“令我兴奋的是,这里还有人参鸡蛋等更具营养价值的特产。在这里,我不仅看到了丰富多样的人参产品,还感受到了产业升级和乡村振兴的力量。”
餐桌“新宠”从这里“出圈”
走进白山市江源区砟子镇八宝村,在众达农业有限公司种植基地,散发阵阵清香的刺嫩芽、老山芹、大叶芹、婆婆丁等山野菜长势良好,再过几个月,重新发芽生长的反季“山野菜”将从这里走向全国,成为冬季餐桌的“新宠“。
“这种山野菜的年产量有多少?”
“怎么做到精准销售的?”
“这里是如何带动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的?”
采访团记者格外关注东北山野菜驯化、种植、种苗培育、技术推广、合作收购及销售模式。
这种规模的反季山野菜种植大棚,在江源区不止一家。
搜狐吉林记者霍美竹发现,不少山野菜要是不看标注的品名,还真认不出来。现场采访结束后,她说:“采访中了解到了反季山野菜的种植和销售过程,感受到了农民们精心栽培的期待和收获的喜悦。在这里,农户注重生态种植,保持山野菜的天然纯净,还保护了山区生态环境,推动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通过发展山野菜产业,可以丰富乡村经济的产品结构,为消费者提供多样化的选择,从而吸引更多游客。”
串串“红宝石”变身“钱串子”
“浑江区唯一边境镇”“白山市‘后花园’”“五味子之乡”……白山市浑江区三道沟镇有很多标签。
走进浑江区三道沟镇二道沟村,千亩五味子种植基地“跃”入眼帘。一块未收割的五味子田地,格外引人注意,一串串红彤彤的北五味子点缀在绿叶间,仿佛一颗颗“红宝石”。
采访团记者们纷纷探寻,火红的五味子如何成为了农民致富的“钱串子”?
小小的五味子,让原本贫困落后的边境小村活力迸发,富了村民、美了村庄,村民们的幸福感是最真实的写照。
网易政务总监石新康,第一次在种植地见到新鲜的五味子,现场摘下了一颗五味子品尝,“酸,太酸了!这个是不是有药用价值?一般都怎么食用?”他转过身便向种植户了解起来。
人民网吉林频道摄影记者石天蛟,和种植户认真交流,用镜头记录了农户们劳作的身影和那一颗颗收获的果实。“这次来到五味子种植园让我感触颇深。希望能够通过我的飞行拍摄,记录美好的生活,把属于吉林的美传递给更多人。”
结束一天的行程,采访团成员分享着彼此的发现和感受。他们致敬耕耘,礼赞收获。
如今的白山市,绿色产业集群发展动能强劲,长白山、鸭绿江、松花江三大世界级文化品牌越擦越亮,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步伐铿锵……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记者 彭绅
实习记者 郑好
摄影 郭亮 蒋盛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