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中医药产业非常关注的一条行业新闻是,在国家药监总局直接督导下,各地药监部门加大中药饮片检查力度,一大批不合格的中药饮片被查封,生产厂家不乏一些著名药企。这些不合格中药饮片问题很多可以追溯到其生产原料——药草不合格!而记者近日采访也发现,玉林作为南方药都,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但由于市场与农户之间信息不对称、种植技术落后等,部分药农种植出来的药草经济价值不高!中草药种植作为中药生产产业链上重要的一环,该环节的问题已经引起玉林市相关部门及众多从业者的重视,各方正在合力破解种植难题,做强中药产业。
优势: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记者采访了解到,玉林市地处广西东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水充沛,光照充足,土地肥沃,无霜期长,尤其适宜中药材生长。中药材种植在玉林具有悠久的历史,是玉林传统优势特色产业之一,境内分布有穿心莲、天冬、金钱草、鸡骨草、肉桂、石斛等1000多种中草药资源,是我国南药的主要分布区之一。
目前,福绵区的樟木镇、成均镇,北流市的六靖镇、清湾镇,博白县的博白镇等乡镇已成为金钱草、鸡骨草、天冬、肉桂等药材的种植基地,其中全市天冬种植面积超万亩以上,博白县三滩镇成为中国桂圆之乡,大容山、六万山成为八角(大茴)的主产地。据统计,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50.1万亩,总产量22.67万吨,销售金额达10.94亿元,测算总产值超20亿元。
弱点:中草药种植模式落后
为推动中药产业发展,市政协委员吴志英通过大量调研,提出了《发展种植中草药材的建议》。
在调研过程,吴志英发现,玉林市中草药种植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难题。首先是农户缺乏有效的市场信息指导,药农生产与市场需求难以同步,造成生产大起大落的现象发生。同时,因为没有规范的种子种苗基地,很多农民自行留种,造成种子种苗质量难以保证。
更重要的是,因为没有对种植品种的研究和技术支撑,产区配套设施不全,部分药材种植模式落后,导致药材质量不可控,产区药材经济难以提升。例如,曾有多家厂家到福绵区樟木镇、成均镇,想要采购符合药典要求的天冬,但这些地方的天冬检验结果均不合格,后来经过查找原因,才发现是由于土壤的问题导致重金属超标。再比如,2010年,兴业县洛阳镇居民周坤(化名)在外地种花15年,回玉林后,租用城北镇90多亩水田种植天冬,前后投入全部积蓄50多万元,但因没有种植技术,最后造成采挖产量、质量低下,收入甚微。
另外中药材农药残留问题也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农药、化肥不合理使用,硫磺熏蒸过度等不规范操作,导致药材品质低劣。
措施:引导科学种植中草药
记者从市农委了解到,长期以来,玉林一直高度重视中医药健康产业的发展,尤其重视对中草药种植的扶持工作。近年来,市农委通过建立专业种植基地、推广科学种植技术,大力推动中药产业发展。
首先是建立中药材基地,实行科学种植。各级农业部门深入中药材产区,指导农户进行连片、规模种植,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指导和统一组织销售,形成规模优势,创造规模效益,引导中草药种植往规范化、基地化、良种化发展。近年,全市共建设穿心莲、八角、天冬、山药、橘红、肉桂、鸡骨草、铁皮石斛等中药材生产示范基地45个,种苗繁育基地10个,并依托这些种植基地,大力推进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病虫害综合防治、间套种等技术的推广应用,实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
另外,市农委积极开展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建设。目前玉林建设了牛大力、橘红、金线莲等道地中药材种子种苗基地,其中稀缺中药材铁皮石斛的组培育苗技术已达国内先进水平。
下一步,市农委首先是要加大龙头带动力度。第一,以培育品牌药材为目标,每个县(市、区)突出发展1-2种生产规模相当的药材品种,并逐步打造地方特色名牌产品。第二,以市场为导向,以培育中药材销售龙头企业为重点,充分发挥中药材龙头企业的作用,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方式,推动产业的形成,推动中药材深加工,提高抗风险能力。第三,加强对玉林中药材地理标志产品和注册商标的申报、保护和使用,积极发展和注册一批中国名牌产品、中国出口名牌等品牌。
同时,加大科技支撑力度,采取长期聘请、成果投入或联合攻关等方式,借助引入科研单位和院校科技力量,加强对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研究和指导。另外,要逐步建立以生产基地、县(市、区)、重点乡镇以及科技示范户组成的科技服务网络;加强对道地中药村人工种养规范化的研究,提高中药材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力争到2020年,实现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00万亩,产值达50亿元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