摊开中国地图,在长江下游区域,有一个重要城市群,它横跨苏皖两省,连通我国东部、中部两大板块,衔接长江、淮河两大流域,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它就是以特大城市南京为中心、综合交通廊道为基础、经济社会紧密联系为纽带的城镇化空间形态——南京都市圈。

今年2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同意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的复函》。近日,江苏、安徽两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并将于今日面向社会全文公布。

从我国最早启动建设的跨省都市圈,到全国首个由国家发改委复函同意的都市圈发展规划,南京都市圈已经走过20多个年头。以《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全文公布为契机,都市圈城市将进一步深化交流与合作,全力下好“一盘棋”,努力实现“同城化”和更高质量发展。

下好“先手棋”:南京都市圈已具备培育形成现代化都市圈的基础条件

4月12日凌晨,随着盾构机巨大的刀盘从洞门掌子面破土而出,宁句城际轨道交通全线盾构区间实现洞通。年底通车后,镇江句容市民就可以在家门口坐上地铁直达南京了。

除了宁句城际,上月,南京都市圈轨道交通工程项目也被列入2021年江苏省重大项目清单,“轨道上的都市圈”建设即将进入新阶段。

超前谋划,主动推进。1986年,南京区域经济协调会即成立并召开第一次会议;2000年,南京都市圈正式开始建设。根据今天公布的《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南京都市圈包括:江苏省南京市,镇江市京口区、润州区、丹徒区和句容市,扬州市广陵区、邗江区、江都区和仪征市,淮安市盱眙县,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弋江区、鸠江区,马鞍山市花山区、雨山区、博望区、和县和当涂县,滁州市琅琊区、南谯区、来安县和天长市,宣城市宣州区,面积2.7万平方公里,2019年末常住人口约2000万;规划范围拓展到南京、镇江、扬州、淮安、芜湖、马鞍山、滁州、宣城8市全域及常州市金坛区和溧阳市,总面积6.6万平方公里,2019年末常住人口约3500万。

据市相关部门介绍,近年来,南京都市圈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向好,一体化程度持续提高,已具备培育形成现代化都市圈的基础条件。

这里经济实力雄厚,在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信息技术、航运物流等领域形成一批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产业集群,以南京为中心、沿江和京沪两大通道为主干的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基本形成。2020年,都市圈地区生产总值合计达到41750.78亿元,占全国比重4.1%。2019年,人均GDP达到11.3万元,接近高收入国家水平。

这里科创优势突出,普通高等院校达到100所,国家重点实验室达到25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持续增加,南京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及创新名城建设稳步推进,苏南和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叠加优势明显。

这里城镇体系完备,以南京为中心的通勤圈、产业圈、生活圈正在形成,产业人口梯度分布、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空间结构更加清晰,城乡发展协调性稳步提高。

这里一体化程度较高,多层次务实合作不断深化,都市圈城市发展联盟成立,宁淮特别合作区加快建设,江宁—博望、顶山—汊河、浦口—南谯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启动共建,人员资金往来更加密切。

推动南京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将有利于支撑长三角城市群建设,助力长三角区域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有利于接续带动皖江经济带和淮河经济带发展,促进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协同联动;有利于形成跨省级行政区区域治理新模式,为我国现代化都市圈建设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打好“团体赛”:增强南京辐射服务能力、促进各城市优势互补协同联动

“山水相连、地缘相近、人缘相亲。”

参与规划编制的一位专家表示,从国内外都市圈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发展实践来看,都市圈范围基本是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形成的通勤圈,是核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相互联系与合作的区域,是尊重发展规律划定的。南京都市圈范围的确定,借鉴世界主要都市圈发展经验,基于人口通勤流动等大量现状数据的科学分析,也兼顾了区域合作历史和都市圈发展潜力。

《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将“一盘棋”思想贯通全篇,聚焦同城化、高质量,坚持各扬所长、合作共建、共同发展,从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科技创新协同促进、现代产业分工协作、高水平开放合作、统一市场建设、公共服务便利共享、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9个方面,明确都市圈建设的重点任务和关键举措,力求通过增强南京的辐射服务能力、促进各成员城市优势互补协同联动,抱团打造辐射带动更大范围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和动力源,着力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

专家表示,纽约、东京等世界知名都市圈建设的一条成功经验就是,中心城市与其他城市依托都市圈建设,可以建立优势互补、分工合作、错位发展的关系,推动资源要素在更大范围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从而实现共赢发展、高质量发展。规划建设南京都市圈,也是基于这样的思路。发展南京都市圈,不只是发展中心城市南京,更主要是利用南京都市圈城市历史和现实的“天时地利人和”,形成一个更富竞争力的“发展团队”,实现每个个体更充分发展。

赢得“主动仗”:汇聚合力,努力把都市圈发展规划美好蓝图变为现实图景

因为主动,所以领先;为了继续走在前列,必须不断健全都市圈同城化发展体制机制。

专家表示,在看到发展利好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南京都市圈整体实力、空间效率、同城化水平等与发达国家成熟都市圈相比仍有不小差距,特别是城市间分工协作水平有待提升,成本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和常态化协调协商机制尚未完全形成。

为此,都市圈城市将强化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引领作用,加快破解行政壁垒和体制障碍,探索从区域项目协同走向同城化制度创新。

创新都市圈一体化协调机制。都市圈城市将健全常态化协商机制,切实发挥好决策层、协调层、执行层三级运作机制作用;建立政策协同机制,提高政策制定统一性、规则一致性和执行协同性;建立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实现联合招商、共同开发、利税共享。

推动省际毗邻区域一体化发展。借鉴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经验,推进顶山—汊河、浦口—南谯、江宁—博望等省际毗邻区域一体化发展,探索建立规划管理、土地管理、重大项目管理、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一体化机制。

探索建设跨区域合作发展平台,推动社会资本以市场化方式参与建设,联合打造一批产城融合、生态绿色的重大功能性合作平台。

都市圈城市将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实施机制,扩大社会参与,增强社会各方的认同感和积极性,汇聚形成推动都市圈建设的强大合力,努力把规划美好蓝图变为现实图景。

南京都市圈,城市“朋友圈”。今天,南京和都市圈成员城市将共同迎来“新的出发”。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