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做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榆林市主要做好四方面工作。第一,以生态定格局。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基础上,保障好国家能源供应的安全。第二,不断巩固和拓展毛乌素沙漠绿化成果。榆林成立了由院士领衔的课题组,不断深入调研和规划,重启飞播造林,加大人工造林。计划到2030年,榆林的林地面积达到2800万亩。第三,统筹好生态保护和农业发展。榆林不仅是资源大市,也是农业大市,2020年,榆林的粮食总产量51亿斤,处全省第一位。由院士领衔的课题组正在深入调研和规划。第四,以水定产,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城。在“十四五”和“十五五”期间,榆林市要严格执行水耗的总量和水耗的强度的双控制度。“十四五”末,要把榆林水耗总量控制在14亿立方米以内,万元GDP水耗强度下降10%。
榆林是资源型城市,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主要按照四条途径来做。第一,压减两高项目。第二,源头减碳。一是电力行业减碳,榆林市电力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占总量的43%。二是对兰炭等传统的产业要升级改造,通过环保的升级改造和兰炭等传统产业的减量置换,加大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三是在现代煤化工产业要实行减碳,通过绿电、绿氢和绿氧,在现代煤化工气化环节、一氧化碳变换环节、净化环节,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四是要大力推行绿色交通、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活。第三,末端固碳。把二氧化碳固下来。一是推行二氧化碳捕集、封存和利用。二是和中科院合作,推行和探索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三是大力推行国土绿化,推进碳汇零。第四,能耗双控。
榆林在转型高质量发展中要做到四个明确。一是明确思路,提出三个转变,一是资源开放利用由过去提出的三个转化,要向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转变,产业体系由过去能源主导要向优势要素支撑多元融合转变,增长动力由过去的资源驱动和投资拉动向科技创新驱动转变。二是明确方向,经过深入调研,结合榆林实际,榆林市政府提出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镁铝下游产业、智能无人机通航产业、轻纺工业、环保产业、农产品深加工和榆林全域旅游等八个方面。三是明确把招商引资作为榆林经济发展的第一要事,依托科技创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四是明确责任。在转型发展的道路上,在招商引资的主战场,各县市区、园区就是要承担起主体责任,要加强和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在榆阳、神木、府谷,党政领导班子在任期内至少引进一个50亿高质量项目,在横山、定边和靖边县,党政领导班子在任期内至少引进一个30亿以上的高质量项目,在绥德、米脂等南部县区,党政领导班子在任期内至少引进一个10亿元以上的高质量项目,并把这个项目纳入考核体系和干部的选拔任用。
在“十四五”和“十五五”期间,榆林以乡村振兴为主抓手,不断提升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水平。落实好政策、职责、监管和帮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的成果,建立防返贫监测机制;以“三变”为抓手,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推进榆林农业产业振兴,把农民嵌入产业链,不断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不断增加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按照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因地制宜的制定好榆林市各个层面的乡村振兴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