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农民日报 农民日报

《见证摆脱贫困》专题纪录片今天推出第5集《看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脱贫攻坚从来都不是为了实现数字上的清零,而是为了保障每一个群众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当群众的温饱问题解决以后,他的目光开始从碗筷上挪开,更多地看向窗外,就会发现村庄如此之美,绿水青山真的就是金山银山。

向上滑动阅览

看见

解说词(第五集)

【解说词】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数千年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中国农民,不误农时、不夺农时、不违农时,用劳动的汗水哺育一代代中华儿女。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这是孟子对“制民之产”的规划。从那个时候开始,各种各样的产业就成为老百姓“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的依靠。

发展特色扶贫产业,是农业农村部一直抓在手上的一件大事!与千百年来一样,扎根于大地的各色产业,让贫困群众的口袋鼓了起来。

【字幕】

广西壮族自治区那坡县

【解说词】

在古代,中国是唯一种桑养蚕、生产丝绸的国家,丝绸一度成为中国古老文明的象征。如今,这个古老的产业焕发了新活力。

同期】那坡县那乐村村支书 黄关勇

养蚕收入非常快,19天,这个钱都可以放到我们口袋上去了,很快的。

【解说词】

鲜嫩多汁的桑叶,白白胖胖的蚕宝宝,每个蚕茧丝长能达到1100-1200米,收购价每斤最高能到20块。像这样的蚕蛹,农民每年能养12批以上,投入少,见效快,月月都能看见回头钱。对口帮扶的企业把厂房建在了县城边上,蚕丝还没吐完,就被悉数收购了。

【解说词】

种桑养蚕、种食用菌、养肉兔、养鸽子……一批种植、养殖、加工产业在全国各地快速落地,以“短平快”的优势,给沉寂的农村带来生机。

截至2020年底,我国产业扶贫政策已覆盖98%的贫困户,每个贫困县形成了2-3个扶贫主导产业,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3416元增至2019年的9808元。

【同期】紫云县“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团长 王启富

我们作为科研单位,我们的重点也是围绕地方产业发展,做好技术服务,让老百姓、让地方的农技人员学到我们的农技知识,这样对这个地方的产业发展是一个促进,(也是)对脱贫攻坚这一块我们做一点微薄的贡献吧。

【解说词】

从“输血式”救济到“造血式”开发,这是从权宜之计到长久之计的转变。“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古人追求了上千年的“恒产”愿景, 在脱贫攻坚事业的久久为攻下成为了现实。

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

【字幕】

贵州省贞丰县

【解说词】

八月的鲁容乡,山坡上绿树成荫,百香果、火龙果和芒果挂满枝头;河谷的北盘江流淌了千年,它还从未见过如此硕果累累的山腰。

“一江三果”的图景,不仅描绘了眼前的好日子,还勾勒出了未来的美好生活。

百香果一年生、见效快;金芒果投资大、见效慢。贞丰改造两岸青山的过程,包含着对不同时间节点的规划。眼前用百香果脱贫,未来用金芒果致富。

不少农民把土地流转给投资果园的企业,自己到果园打工。一年下来,出租土地有租金、果园上班拿薪金,在财政项目资金折资入股园区后,还能分到股金。一个个贫困户通过产业纽带,与龙头企业、合作社连接起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带贫模式已十分普遍。

【字幕】

青海省祁连县

【解说词】

产业还改变了百姓的生活。在牧区,以前牧民的生活像是一部无声的默片,种草、割草、喂牛、挤奶,空旷的草原万籁俱寂。现在,政府修了路,市场也嗅到了草原的商机。

【解说词】

牦牛是青藏高原特有的牛种,在海拔3000-5000米的高寒稀氧地区生生不息。中国现有牦牛1400多万头,占全球总数的94%以上。青海作为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牦牛存栏近500万头。

在祁连县阿柔乡,过去牧民杀一头牛得一家人齐上阵,忙活2天才能收拾完;而今天,在青海祁连亿达畜产肉食品有限公司的加工车间里,现代版的“庖丁解牛”每天都在上演,牧民成了产业工人,车间全部采用现代化流水作业,从一头活牛到牛肉入库排酸,最多只需要25分钟。

千里之外的食客掏出手机,扫描一下包装上的二维码,就能知道这头牦牛的“前世今生”。现在,青海牦牛产业形成了完备的产业链条,从事肉、奶、毛绒加工的龙头企业有500多家,产品种类达到200多种。

【字幕】

贵州省普定县

【解说词】

焦家村有一位“网红大叔”陈开江,57岁的他在快手和抖音上有12万多粉丝,时常也有人慕名前来找“陈老师”学习。

【同期】普定县焦家村“网红大叔” 陈开江

我就随手拿起手机一发,然后发到网上去了,都想不到会有这么多人关注,这么多人看。

【解说词】

陈开江拍的,就是百姓割韭黄的画面,黄油油的韭黄长在两岸青山之间,越看越喜人。

黄庭坚有诗云,“韭黄照春盘,菰白媚秋菜”。普定种韭黄的历史悠久,积极响应贵州省委“来一场深刻的农村经济产业革命”的号召,调整种养结构,打造韭黄扶贫特色产业。

【同期】普定县化处镇副镇长 熊元兴

一般农作物怕的是强对流天气,韭黄不怕冻的,下再大的冰雹,5天以后又重新长起来了。这韭黄还可以控制的,价格回升以后,我们就用软化筒把它罩上去,10天我们就可以上市了。

【解说词】

熊元兴说的软化筒,就是盖在韭黄上面的锥形筒。农民割掉绿色的韭菜后,盖上这个筒,再长出来的就是香甜脆嫩的韭黄。曾经,闷韭黄还需要用土或水泥筒,在科技服务的帮助下,轻便的塑料软化筒提高了韭黄的抗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

“韭菜青,韭黄金,韭菜变黄就多金。”短短两年时间,普定韭黄就从千亩发展到10多万亩。园区还引进了一套真空预冷机,韭黄的保鲜期从以前的3-5天,延长到现在的15天。

近年来,乡野中修通的一条条路,就像是插入大山里的金钥匙,打开了各种产业的大门。现在农民的碗里锅里,增添了更多的风味。

【字幕】

四川省合江县

【解说词】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以往宫廷内才能品尝到的珍馐贡品,如今走近了更多的寻常百姓家。在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和冷链物流的助力下,老百姓9月上旬还能吃到最晚熟的合江荔枝,杨贵妃若是知道也要欣喜万分了。

【字幕】

云南省云龙县

【解说词】

提起火腿,懂行的人都知道,“诺邓”二字背后的分量。

“诺邓”出自白语,意思是有老虎的山坡。公元9世纪,樊绰在《蛮书》中写道:剑川有细诺邓井。诺邓盐曾是茶马古道上最值钱的大宗商品之一。过去,村民将古盐井中的卤水提回家,倒入盐灶,经过火的洗炼与人工敲打,结晶成为诺盐。

后来,大锅熬盐被真空制盐所取代,也由国营盐场专营。历经风霜沧桑,淘漉了两千多年的诺邓井被尘封了起来,被遗忘在角落。

【解说词】

封闭落后的古村怎样才能重焕千年的荣光?答案还是在这片绿水青山之间。

天然无污染的环境、味道醇正的井盐、肉质极佳的散养黑猪,云龙独特的生态孕育出了最高端的物产——诺邓火腿。随着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开播,诺邓火腿就像窖藏多年的佳酿,打开了泥封的瓶盖,再一次风靡全国、名声大噪。

诺邓火腿的考究之处,就在于盐。诺邓井盐含有丰富的钾元素,浸透效果极佳,猪腿经过整形、腌制、按摩、发酵等工序,风味丝毫不亚于西班牙火腿。

这一高端食材,恰恰迎合了城市消费升级的需求,保留着明清时期模样的诺邓古村,一下从沉睡中觉醒了。

【解说词】

目前,以诺邓火腿为支撑的生猪产业已成为云龙县的支柱产业。一根火腿,实实在在带“火”了村民的生活。一张张来自四面八方的订单,一箱箱发往天南海北的特产,古老的村落正在找回昔日的荣光。

【解说词】

过去的贫困地区,受制于地形、交通、市场等多种因素,开发程度较低,百姓生活困难,随着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基础设施的改善,村民看到,家乡的资源禀赋和生态条件,恰恰成了后起赶超的最大优势。

【字幕】

贵州省紫云县

【解说词】

连片的马尾松下,菌类在悄然生长。枯落的松针成了蘑菇天然的被子,既提供营养,还保持温度;地表铺设的喷灌系统,随时提供水分。在这个生态王国里,菌种放下去,大球盖菇很快就能冒出地面,不几天就长得肥硕饱满,亭亭的伞盖昭示着它的美味,这是纯净的森林味道。

一公里之外,64岁的蜂农陈昌权正在查验蜂蜜的质量。打开蜂箱,蜜蜂环绕飞舞,嗡嗡地展示着它们的劳动成果。

转过山坡来到山脚,一群鸡正在争抢食物,饱餐之后的它们,就要返回林子里休息了。

远看是绿水青山,近看是一座金山银山。山民生长的这片土地,突破了传统的种植、养殖模式限制,向林下要空间,向转型要效益。

【字幕】

内蒙古自治区阿尔山市

【解说词】

中国哪里的秋季最迷人?不少摄影迷给出了心目中的答案——阿尔山。

9月的阿尔山层林尽染,风光旖旎。她是大兴安岭怀抱中的一座小城,集火山、冰川、草原、温泉、森林、人文古迹于一体,《中国旅游年鉴》将她推荐为全国最值得一去的城市之一。

过去,阿尔山是与旅游完全不沾边的。北国的大兴安岭,莽莽林海是人们脑海里最多的记忆。1964年,为支援新中国建设,国家正式进行大兴安岭林区开发,近8万铁道兵和7万知识青年先后奔赴东北,一根根木头从这里装上轰鸣的火车,送往全国一个个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

【同期】阿尔山市白狼镇鹿村村支书 郑晓林

过去伐木的人就是非常辛苦,人大部分(患有)伤力风湿,就是爬冰卧雪在森林里头工作,老一代林业工人基本上身体都说,有的没了,有的拄棍的,身体都是非常不好。

【解说词】

长期采伐带来了绿色的消耗殆尽。上世纪80年代后期,兴安盟可采森林资源渐近枯竭,林业经济衰退,阿尔山成为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2012年,阿尔山区域内全面禁伐,几代以伐木为生的林业工人纷纷下岗。

【同期】郑晓林

在天然林保护刚一开始,人们都很茫然,都不知道做什么,因为他是很多年生活在林业,以伐木为主,这样他们也没有别的技术,也没出去走过,离开林业之后就找不准位置了。

【解说词】

不能砍树了,这些人该怎么办,未来该怎么生活。在森林的庇佑下,放下斧头搞旅游成立了两个自然村,一个是养梅花鹿的鹿村,一个是展现林区生活的林俗村。

【同期】郑晓林

梅花鹿它是耐寒,而且还能融入到森林里,搞林下经济。因为森林里有了动物,它是有了灵气,这样也丰富了森林,这样也叫我们旅游又多了一个靓丽的风景线。

【解说词】

随着游客越来越多,这里的树皮画也逐渐被更多人知晓。

赵桂华过去是女子采伐队的成员。现在坐在温暖的房间里,她不必再翻山越岭,却依旧在和熟悉的树木打交道。

【同期】树皮画手艺人 赵桂华

这幅成品(售价)达到四五千左右,因为它是纯手工的,这个毛吧不是那么特别好剪,主要就费到手工上了。

【解说词】

过去,做树皮画是人们在漫长冬季消磨时光的玩意儿,如今竟成了一门增收致富的好产业。在一代代白狼人的传承下,树皮画已经成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同期】阿尔山市林俗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经理 谢彩云

我们上山是剥取一些枯木、倒木、死木等等,这样的材料拾回来以后(做树皮画),防止(降低)了很多森林火灾的隐患,是真正变废为宝。

【解说词】

经过培训,从前没有任何创作基础的贫困户也成了乡村艺术家,设计、剪制、揭离、粘贴,过去扔掉的白桦树皮,反而成为艺术加工的原料,手工艺人们每个月保底也能有2000元的收入。

曾经,林业人站在这片森林面前,手中是锋利的斧头,林中是一根根待伐的原木。现在,时代变了,广袤的森林换了种方式,继续回馈着它的子民。

在绿水青山中寻宝,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有力抓手。对许多像云龙、紫云和阿尔山一样的贫困地区来说,最大的资源是生态资源,最大的优势是生态优势。

仅2016-2019四年间,我国森林旅游游客量就达到60亿人次。2018年,依靠森林旅游实现增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达147.5万人,年户均增收5500元。

【同期】四川省阿坝州委书记 刘坪

总书记指示我们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没有绿水青山,就没有可持续发展,没有生态,就没有永续的发展、未来的发展、高质量的发展。

【解说词】

短短几年间,贫困已经远去,振兴正在路上。放下碗筷之后,村民发现,原来自己生长的村庄,竟然如此美丽。

【字幕】

云南省洱源县

【解说词】

在周正昌眼中,五谷杂粮、木头疙瘩、动物羽毛,乡村里所有天然的东西,都是他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

凤羽,这个大理洱海源头的小镇,正进行着艺术与乡村的奇妙碰撞。

【同期】农民艺术家 周正昌

特别我想带农民二次利用,你看像这些柴,他们都想去烧火的,你说多可惜对吧?这么好的东西你拿去烧了就烧了,当时我说你这个不要烧火,你能给我吗?

【解说词】

大豆、玉米、芝麻,粮食还是那些粮食,在周正昌的手下排列组合,就成了一幅精美的五谷画,小的能卖2000块,大的甚至能上万元。

【同期】周正昌

有好多农民来看以后,他们也想不到,就是我会用那一个粮食来做画。松果在山上,它掉了落了以后,它就腐烂了,对吧?你还不如从山上捡回来,又二次利用变成价值了。

【解说词】

周正昌生于彝族山区,猪马牛羊、山川河流,乡间的所有轮廓,都刻在他的记忆里。周正昌也曾在城市定居,但田园的魔力还是把他召唤了回来。他的作品“白驹过隙”、“三个苹果”、两只“笨鸭”,都成了凤羽镇的新地标。

过去,凤羽镇面临着许多乡镇共有的困难。这里虽是徐霞客眼中的桃花源,但鲜有观光客涉足;约3万的常住人中口,多数是孩子和老人,年轻人能出去的都出去了;在保护水源的要求下,农业之外再无别的支柱产业。

【解说词】

2016年,佛堂村开始了探索,凤羽镇的文化、艺术细胞被激活了。随着一系列空间艺术装置、文创项目陆续植入,凤羽正在变成中国最大的露天美术馆。

【同期】洱源县佛堂村村支书 陈代章

我觉得乡村来讲,不仅需要物质上的小康,更需要精神上的小康。所以我们想通过这种艺术跟文化的赋能,来提高我们全镇的一个审美,让他们感受到就是热爱这片土地。

村里的闲置资源被利用了起来,在精心设计下重焕生机。旧学校改成了青年文创空间,古村落里修了一座玻璃房,人们在享受晚餐的时候还可以仰望星空。

以前,村民走在田间,只关心地里的庄稼长得好不好,后来,看着摄影师镜头下的坝子和稻田,乡亲们发现,原来家乡这么美。

【同期】陈代章

让他们也见识到外面的世界是如何的精彩。他们现在他们很自信,也很热爱我们这个地方,热爱这个村子,所以家家户户都用心去呵护、去关心我们整个村的发展。

【解说词】

2020年的芒种,村里举办了一次插秧节,村民和远道而来的艺术家、建筑师共2000多人一起,在稻田里唱歌跳舞、插秧劳动。唢呐、三弦、贝斯、白族调,凤羽热闹得像过年。这些看上去不太会有交集的元素,浑然融合在了一起。

【解说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回望过去100年走过的路,风雨兼程、筚路蓝缕。从南湖之畔起航的一叶红船,到劈波斩浪的“中国号”巨轮。一个初心为民的大党,在一穷二白的年代里艰辛探索,在繁荣富强的征程里牢记使命,带领各族人民实现了第一个百年梦想。

脱贫攻坚,从来都不是为了实现数字上的清零,而是为了保障每一个个体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

眼下,乡亲们已不再为吃穿发愁,住房、教育、医疗也有了保障。解决温饱后,他们看见了通往乡村振兴的大道,那边有更优美的环境、更多彩的文化、更向往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

脱贫之后的亿万人民,抬头看见了更美好的明天!

【字幕】2021年新年贺词

【同期声】习近平

我们还要咬定青山不放松,脚踏实地加油干,努力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行。

《见证摆脱贫困》专题纪录片已于2月1日上线。农民日报将在报纸刊登解说词及视频二维码,并同步在中国农网、农民日报客户端“三农号”推出。

每晚8点,《见证摆脱贫困》邀您共同见证!

种植磨菇利润_合江种植磨菇致富_种磨菇得投资多少钱

总监制:何兰生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